1、冷宮
“冷宮”在哪里,要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和西路六宮。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皇帝的妻妾眾多。至于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里等死,更為悲慘。故宮的“冷宮”并無定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查遍所見明、清史料,冷宮并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啟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恪嬪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2、故宮設計者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筑上沒有如現代建筑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3、皇帝上朝的地點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于上朝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縱觀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垂簾聽政,清朝后期)的,并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4、故宮為何“龍”多
紫禁城是龍的世界,龍的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皇帝被稱做“真龍天子”,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因此,宮中的殿堂、橋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后寶璽、服飾御用品等無不以龍作為紋飾。那么,故宮里到底有多少龍?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粗算過,故宮號稱有宮殿80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龍計算,就有龍近4萬條,如果加上所有建筑裝飾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龍,那就數不勝數了。
有人做了一個統計,即,太和殿頂屋脊及瓦當、滴水等共有龍紋2632條,外檐額枋及門窗彩繪包括飾件共有龍紋5732條,殿內檐及殿內梁枋天花上共有龍紋4037條,殿中金柱、藻井、寶座、屏風及陳設上共有龍紋609條,殿內墻壁及暖閣門罩等共有龍紋542條。這是個尚不完全的統計,太和殿內外的龍紋、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 844條之多。這種萬龍朝圣的裝潢設計,構成了一種威嚴神秘的氛圍,以獲得神化皇帝、恫嚇臣民的效果。
5、三大殿院不種樹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筑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筑上采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后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后種植的)。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筑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后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故宮三大殿上沒有樹木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古代皇帝在五行中屬“土”,“木”克“土”,因此沒有“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臺基就是一個坐北朝南的“土”字。第三個原因是:謹防刺客進入,傷及皇上、大臣。保護皇上不受侵害。
6、故宮九龍壁
故宮九龍壁,由上等琉璃磚瓦拼砌而成,絢爛奪目。然而,在九龍壁上所列的九條龍中,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腹部是用木料雕鑿成型后補上去的。
據傳,當年在燒制故宮九龍壁琉璃的時候,工匠們一不小心,把其中一塊給燒壞了,由于琉璃工藝要求極高,燒制難度極大,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再燒一次,一位木匠師傅冒著欺君之罪,用木塊雕刻替代,并刷上白色油漆,使它同原來的白龍腹顏色相同,終于瞞過了前來檢查的官員,使工匠們免去一場災難。
今天,故宮九龍壁仍帶著這個“瑕疵”,屹立在宮殿群的東南方。
7、文物南遷之謎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日本帝國主義鯨吞了中國東北領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又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1933年,易培基遭誣陷離職。馬衡接任院長。同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擇其精要裝箱南遷,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后又運至南京。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南遷文物又歷盡艱險,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儲于巴縣、樂山、峨嵋山等地。日偽占領時期,故宮博物院在北平僅勉強開放。日偽從故宮掠走銅缸、銅炮、銅燈亭計149件,溶毀制造武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馬衡繼任院長,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于重慶,于1947年運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陳列所合并至故宮博物院。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宮博物院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接管。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故宮博物院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之際,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后于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庫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
在這場長達十余年的戰爭期間,由于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不畏艱難險阻,盡職盡責,南遷文物數量雖巨,卻沒有一件丟失和損傷,故宮人員的精神、事跡,可歌可泣。可又是因為這場戰爭,致使故宮的文物分處異地,博物館也正式分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份祖國傳統文化之珍藏應是一個整體,而尤與紫禁城建筑不可分離,人們相信,終有一日,其終將得以完璧。
8、故宮所有權
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在這個意義上說,故宮屬于世界。從財產所有權的角度來看,故宮作為一項標的巨大的不動產,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屬于清朝皇族所有。而當馮玉祥將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趕出紫禁城之后,它就已被收歸國有。由此牽涉到國際法上的兩個重要概念:“國有化”和“政府繼承”。當一國政府基于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時,可以對國民私有財產或外國公私財產實行征用或征收,這便是“國有化”。革命黨人推翻帝制的正義行動,應民意、符民心,所實施的“國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宮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所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法主體地位之后,國家財產發生了“交替政府的繼承”——故宮也不例外。和“中華民國政府”在海內外的眾多財產一樣,故宮的所有權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行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公共財產——故宮的占有、使用、處分和收益的權力。一直有一個隸屬于國家文物局的“故宮博物院”管理著故宮嗎?還建有一套龐大的行政事業管理系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故宮的管理者才會把故宮修繕工程當成自己單位內部的一件事情來處理,其封閉操作因而引發了一系列爭議。“故宮博物院只是一個被委托的機構,對故宮作為國家級博物館和人類文明載體的有關事宜負有具體責任,而不意味著它對故宮擁有所有權和一切處置權。”故宮博物院的法律地位,是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負責管理國有(全民所有)財產的代理機構。
9、是“故宮博物院”還是“紫禁城”
故宮,作為東方宮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宮殿建筑的典范。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故宮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故宮的官方名稱是“故宮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但在歐美國家出版的旅游小冊子里,通常都稱其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并附加說明它是中國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家駐地。世界上大多數曾經來過或想來故宮的游客要看的,是那個在好萊塢電影《末代皇帝》中閃耀著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家宮殿,想體驗的,是東方帝制時代的壯美與恢宏,而不僅僅是要參觀故宮內陳設的國家級文物。故宮的皇家宮殿的屬性,遠遠大于它作為博物館的藏物功能。在故宮被視為博物館的潛意識下,一個在太和門設立大屏幕電視導游系統的設想曾被提出來,在專家們的據理力爭下,這一計劃最終沒能實施。因為這樣雖然有利自由行的游客,但是破壞了故宮的整體風貌。現在有一種手持式“多媒體導游系統”可以圓滿解決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