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建筑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2]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位于整座皇宮的中軸線,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筑。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后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后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筑。 北京故宮歷史 故宮的建造歷時14年,是明永樂年間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明初主持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人稱“蒯魯班”。
故宮從永樂年間建成到1912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權力中心的代表。
所有宮殿:
故宮珍寶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故宮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于紫禁城南北軸線。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
中和殿: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
金水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建于明永樂年間。
鐘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鐘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后殿曰圣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后復稱鐘粹宮。
珍妃井:在故宮的外東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對支持變法的光緒帝及其愛妃珍妃懷恨在心,將他們分別囚禁在南海瀛臺和冷宮中。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攜光緒逃離京城時,令太監將珍妃推入井內溺死,此井被稱為“珍妃井”。
故宮九龍壁:我國現存有三處九龍壁,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和山西大同九龍壁。故宮的九龍壁,是其中最精美的一座,堪稱我國古代城市雕塑的典范。
太極殿: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保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
鐘表館:鐘表館設在景運門外的奉先殿內,共展出十八世紀中外制造的各式鐘表二百余件。
儲秀宮: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為內廷西六宮之一。位于北京故宮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建于明永樂年間,初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更名儲秀宮。清順治十二年重修。
如意館:在此處也匯集了全國各地的繪畫大師,書法家,瓷器大師,進入如意館也成為被肯定畫藝的一個重要表現。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間,這里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制作宮廷御用物品。
尚書房:滿清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位于今故宮內乾清門的左側,始建于雍正年間。
乾隆花園:故宮外東路寧壽宮西側。建于清乾隆后期。是乾隆帝興建太上皇宮寧壽宮時在近旁營建的花園,供他養老休憩。 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占地5920平方米。
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占地面積12000㎡。
神武門: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
交泰殿:為北京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
乾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它是后三宮之首,位于乾清門內。一是象征國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為象清澈的天空一樣坦蕩,沒有干任何見不得人的事。
坤寧宮:北京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坤寧宮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壁之意。
慈寧宮:位于北京故宮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壽宮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
漱芳齋:位于故宮博物院內重華宮東側,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為重華宮,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并建戲臺,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
景陽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朝舊稱,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
重華宮:位于北京內廷西路西六宮以北,原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
寶月樓: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傳說是乾隆為他的一位維吾爾族妃子香妃所建。 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已經成為現在的中南海正門——新華門。
建福宮:位于內廷西路西六宮西側,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狹長地段修建而成。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為寧壽宮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于東二長街東側。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
壽康宮:位于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于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皇極殿體和殿:位于西六宮的翊坤宮之后,原為翊坤宮的后殿,清光緒年間將此殿改為前后開門的穿堂殿,名曰“體和殿”。
繪畫館:皇極殿西廡房現為繪畫館。中國書畫,作為“四大國粹”之一,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同樣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財富。
皇史宬: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于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
隆宗門:位于北京故宮乾清門前廣場西側,西向,與東側景運門相對而立,形制相同。
乾清門: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故宮角樓: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筑,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歐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龐殿組合而成。
三希堂:位于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后改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歷即乾隆帝的書房,也是其作為養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志。
太和門: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北京故宮最大的宮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初稱奉天門,曾一度改稱皇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