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2]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北京故宫历史 故宫的建造历时14年,是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人称“蒯鲁班”。
故宫从永乐年间建成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的代表。
所有宫殿:
故宫珍宝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故宫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中和殿: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
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
珍妃井:在故宫的外东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及其爱妃珍妃怀恨在心,将他们分别囚禁在南海瀛台和冷宫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时,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内溺死,此井被称为“珍妃井”。
故宫九龙壁:我国现存有三处九龙壁,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和山西大同九龙壁。故宫的九龙壁,是其中最精美的一座,堪称我国古代城市雕塑的典范。
太极殿: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保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
钟表馆:钟表馆设在景运门外的奉先殿内,共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二百余件。
储秀宫: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为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北京故宫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建于明永乐年间,初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更名储秀宫。清顺治十二年重修。
如意馆:在此处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绘画大师,书法家,瓷器大师,进入如意馆也成为被肯定画艺的一个重要表现。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
尚书房: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位于今故宫内乾清门的左侧,始建于雍正年间。
乾隆花园:故宫外东路宁寿宫西侧。建于清乾隆后期。是乾隆帝兴建太上皇宫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憩。 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
神武门: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
交泰殿:为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
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它是后三宫之首,位于乾清门内。一是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象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没有干任何见不得人的事。
坤宁宫: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慈宁宫: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
漱芳斋:位于故宫博物院内重华宫东侧,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
景阳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朝旧称,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
重华宫:位于北京内廷西路西六宫以北,原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
宝月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传说是乾隆为他的一位维吾尔族妃子香妃所建。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已经成为现在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皇极殿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
绘画馆:皇极殿西庑房现为绘画馆。中国书画,作为“四大国粹”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样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财富。
皇史宬: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
隆宗门:位于北京故宫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
乾清门: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故宫角楼: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欧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庞殿组合而成。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
太和门: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北京故宫最大的宫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称奉天门,曾一度改称皇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