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冷宫
“冷宫”在哪里,要先谈“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和西路六宫。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皇帝的妻妾众多。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故宫的“冷宫”并无定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查遍所见明、清史料,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明末天启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花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恪嫔等人。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
2、故宫设计者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3、皇帝上朝的地点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纵观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垂帘听政,清朝后期)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4、故宫为何“龙”多
紫禁城是龙的世界,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皇帝被称做“真龙天子”,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因此,宫中的殿堂、桥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后宝玺、服饰御用品等无不以龙作为纹饰。那么,故宫里到底有多少龙?恐怕谁也说不清。有人粗算过,故宫号称有宫殿8000多间,仅以每殿有6条龙计算,就有龙近4万条,如果加上所有建筑装饰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龙,那就数不胜数了。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即,太和殿顶屋脊及瓦当、滴水等共有龙纹2632条,外檐额枋及门窗彩绘包括饰件共有龙纹5732条,殿内檐及殿内梁枋天花上共有龙纹4037条,殿中金柱、藻井、宝座、屏风及陈设上共有龙纹609条,殿内墙壁及暖阁门罩等共有龙纹542条。这是个尚不完全的统计,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就有13 844条之多。这种万龙朝圣的装潢设计,构成了一种威严神秘的氛围,以获得神化皇帝、恫吓臣民的效果。
5、三大殿院不种树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内不种树,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顶点。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故宫三大殿上没有树木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古代皇帝在五行中属“土”,“木”克“土”,因此没有“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台基就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土”字。第三个原因是:谨防刺客进入,伤及皇上、大臣。保护皇上不受侵害。
6、故宫九龙壁
故宫九龙壁,由上等琉璃砖瓦拼砌而成,绚烂夺目。然而,在九龙壁上所列的九条龙中,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腹部是用木料雕凿成型后补上去的。
据传,当年在烧制故宫九龙壁琉璃的时候,工匠们一不小心,把其中一块给烧坏了,由于琉璃工艺要求极高,烧制难度极大,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再烧一次,一位木匠师傅冒着欺君之罪,用木块雕刻替代,并刷上白色油漆,使它同原来的白龙腹颜色相同,终于瞒过了前来检查的官员,使工匠们免去一场灾难。
今天,故宫九龙壁仍带着这个“瑕疵”,屹立在宫殿群的东南方。
7、文物南迁之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了中国东北领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1933年,易培基遭诬陷离职。马衡接任院长。同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从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南迁文物又历尽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嵋山等地。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日伪从故宫掠走铜缸、铜炮、铜灯亭计149件,溶毁制造武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在这场长达十余年的战争期间,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尽职尽责,南迁文物数量虽巨,却没有一件丢失和损伤,故宫人员的精神、事迹,可歌可泣。可又是因为这场战争,致使故宫的文物分处异地,博物馆也正式分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份祖国传统文化之珍藏应是一个整体,而尤与紫禁城建筑不可分离,人们相信,终有一日,其终将得以完璧。
8、故宫所有权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属于世界。从财产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故宫作为一项标的巨大的不动产,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属于清朝皇族所有。而当冯玉祥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它就已被收归国有。由此牵涉到国际法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国有化”和“政府继承”。当一国政府基于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时,可以对国民私有财产或外国公私财产实行征用或征收,这便是“国有化”。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的正义行动,应民意、符民心,所实施的“国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宫始由中华民国政府所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之后,国家财产发生了“交替政府的继承”——故宫也不例外。和“中华民国政府”在海内外的众多财产一样,故宫的所有权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公共财产——故宫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力。一直有一个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的“故宫博物院”管理着故宫吗?还建有一套庞大的行政事业管理系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故宫的管理者才会把故宫修缮工程当成自己单位内部的一件事情来处理,其封闭操作因而引发了一系列争议。“故宫博物院只是一个被委托的机构,对故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人类文明载体的有关事宜负有具体责任,而不意味着它对故宫拥有所有权和一切处置权。”故宫博物院的法律地位,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负责管理国有(全民所有)财产的代理机构。
9、是“故宫博物院”还是“紫禁城”
故宫,作为东方宫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故宫的官方名称是“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但在欧美国家出版的旅游小册子里,通常都称其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并附加说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驻地。世界上大多数曾经来过或想来故宫的游客要看的,是那个在好莱坞电影《末代皇帝》中闪耀着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家宫殿,想体验的,是东方帝制时代的壮美与恢宏,而不仅仅是要参观故宫内陈设的国家级文物。故宫的皇家宫殿的属性,远远大于它作为博物馆的藏物功能。在故宫被视为博物馆的潜意识下,一个在太和门设立大屏幕电视导游系统的设想曾被提出来,在专家们的据理力争下,这一计划最终没能实施。因为这样虽然有利自由行的游客,但是破坏了故宫的整体风貌。现在有一种手持式“多媒体导游系统”可以圆满解决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