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1年(正統六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熏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從沈陽遷都至北京。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八國聯軍在紫禁城閱兵。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愛新覺羅·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即北京)穩定后,故宮博物院恢復開放。
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2年,北京故宮開始進行為期19年的大修。
維修
自1840年后的100年間,故宮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維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通過對故宮的建筑的普查,針對紫禁城存在的問題,實施了故宮古建筑修繕史上的第一個五年治理與搶險規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社會留給故宮的荒涼殘破的面貌,使之展現出宏偉壯麗的規模。
1973年,故宮博物院根據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個五年規劃《故宮博物院五年修繕保護規劃》。該規劃除了加強對古建筑修繕外,主要涉及安裝熱力管道,電纜工程,污水管線工程,防雷裝置等多方面,多專業的保護方案。
而從2002年開始的故宮大修計劃,一直要持續到2020年。這一階段除了陸續開放一些修繕后的景點外,還要將故宮1000多名工作人員長期占用的辦公用房重新進行修繕,屆時,“開放區”的比例將由現在的30%增加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