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氣預報

22 ~ 29℃
中雨轉陰
西南風3-4級
查看天氣詳情
泉州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開元寺

開元寺主軸線由紫云屏、天王殿、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等建筑組成,還有檀樾祠、小開元、功德堂、尊勝院、水陸寺及東西二石塔分布于寺中。 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現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 ... 查看詳情

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歷七年之久,耗銀1400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建橋九百余年以來,先后修復十七次。1993年3月一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 現橋長73.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l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詞,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 ... 查看詳情

通淮關岳廟

通淮關岳廟位于鯉城區涂門街,是泉州古城祭祀文(孔子)武(關羽)圣著名古跡之一,主殿奉祀關漢亭侯、岳忠武王,配祀歷代著名忠武將士24位。 左為三義廟,奉祀劉、關、張、配祀孔明、趙云,右為崇光先殿,奉祀關羽三代祖先。 廟存宋朱熹《正氣》、明張瑞圖《充塞天地》古匾等重要文物。 今日三殿并峙,形成結構對稱,廟宇壯觀的建筑群,總建筑面積1294平方米。修復后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筑的藝術風格。 正殿稱“武成殿”,祀三國關羽和南宋岳飛,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右為“三義廟”祀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 ... 查看詳情

承天寺

元代寺內建有七級浮圖,明嘉靖時又增建檀樾祠,但屢遭兵焚,歷代屢經修葺,現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l692年)重修的。 寺門坐東向西,入門處為月臺,高懸“月臺”二字豎匾。山門壁柱有弘一法師題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進入山門,是一條寬4.6米、長99.6米的甬道,甬道南側,是七座佛塔,間植榕樹。 中軸線依次是天王殿、鐘鼓樓、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以及東西兩廊。 東軸線的建筑依次是圓常院、廣欽和尚圖書館、舊僧舍、新僧舍、客堂、龍王祠、五觀堂、南園故址、大悲閣、會泉宏船法師紀念堂、禪堂、涅槃堂、祖堂等。 西軸線上原有開山堂、禪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許公祠等等, ... 查看詳情

清凈寺

清凈寺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筑的,現存主要建筑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大門樓的外觀具有傳統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筑形式。“奉天壇”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現僅存四圍石墻。壇的屋蓋明代年間倒塌,殿內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崗巖的殘礎。入東墻尖拱形正門,看西墻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龕,龕內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名石刻,保存完好。 寺的西北角為“明善堂”建于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壇禮拜殿屋蓋倒塌后,教徒們便移此做禮拜。在門摟 ... 查看詳情

靈源寺

靈源寺位于靈源山南,建于隋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近年來,在海內外親信人士熱心捐資支持下,重新規劃擴建,修葺寺宇。新建后寺院分前、中、后三殿堂,寺院巍峨壯觀,大殿雕梁畫棟。 靈源山平時香火不斷,每年香客、游客達百多萬人次,佛事活動期間更是人聲鼎沸。 原先的寺宇及兩旁的附屬建筑擴建為一座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的巍峨大殿,面積達462平方米。大殿前連著一座三開間的拜亭,飛檐翹脊,金碧輝煌。 拜亭及殿廊均采用透雕玲瓏精致的青石盤龍柱,柱上鐫刻鎦金對聯,其中有相傳為宋代宰相曾公亮題的“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書法大家張瑞圖手書的“從聞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眾生各自 ... 查看詳情

安平橋

全橋長2255米,寬3-3.8米,橋墩361座,橋上有水心亭、樓亭、中亭、雨亭、宮亭等五座。橋東頭有白塔,高22 米,五層六角空心磚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長橋,相映成趣。 橋墩筑法,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尚存331座,狀如長虹,為中古時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贊。 此外,長橋的兩旁置有形式古樸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欄桿柱頭雕刻著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皆為南宋的石刻。 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薩像。兩翼水中筑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 ... 查看詳情

龍山寺

龍山寺寺前有月池一洼,山門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鐘”四個大字。 進了山門,但見寺的前墻上嵌一大石碑,刻“龍山寶地”。兩側為鐘鼓樓、正門廊前有石獅、石鼓各一對,門額懸“一片慈云”木匾。門內有拜庭,拜壇,壇上有亭。 大雄寶殿氣勢宏偉,木刻,石雕、瓷塑,彩繪遍飾,精美璀燦。其中一對石龍柱,飛逸盤騰,工藝精湛,龍爪各抓一鼓一罄,擊之發鼓、罄之聲,巧妙神奇。 殿內有千手千眼菩薩立像,系一根巨木雕就,通高2.3米。佛像頭戴花冠,冠上雕許多佛首。佛臉豐盈慈祥,兩手胸前合十。佛身兩側雕塑1008只手,如兩扇羽翼,錯落有致,姿態各異。每只手帶鐲,掌中各雕一只眼,或執書卷,法器,雕工精美絕倫。佛像通身貼滿純 ... 查看詳情

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約3公傾(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占地面積15300平方米。建筑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墻之間有兩米寬的防火通道。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軸線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曬不入室內,冬季北風被后墻擋住,為閩南地區民居的最佳朝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梭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 ... 查看詳情

崇福寺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降至元末,崇福寺毀于大火,不久復建。明代以后,屢經修葺,現存之大殿及后殿,系清代末年所重修。 崇福寺方圓約15畝,寺分三個殿堂,規制風格獨特,前為彌勒殿,奉祀彌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約兩丈,雄偉魁梧。 前殿左側為善慶樓,右側為福祿閣。正中即為大雄寶殿,后殿供奉千手觀音,佛像雕塑精美。左右又筑鐘鼓樓對稱。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翹,斗拱宏大,畫棟雕梁,魁偉堂皇,在古代木結構建筑中,可稱精致罕見。 大殿橫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師墨寶,實堪寶貴。 崇福寺擁有“三寶”,一為晉代所建的“應庚塔”,七層四丈,上有浮雕,雖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據傳該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