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氣預報

22 ~ 29℃
中雨轉小雨
西南風3-4級
查看天氣詳情
泉州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施瑯將軍陵園

墓碑中刻“皇清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將軍襄壯施公賜塋”,兩側刻“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黃氏”。此墓為石結構,墓翼逐層外擴,共三穴。墓坐北朝南,占地6.85萬平方米。墓區由北而南,上下分5個坪臺,依次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馬、虎、羊、獅、華表各一對,以及康熙三十七年(1698)諭祭碑亭、欽賜祭葬墓坊、龜趺碑亭。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過人,善于帶兵,且“習海上事”,是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將領。鄭成功在臺灣病逝后,施瑯于清廷力主收復臺島,痛斥放棄臺灣的謬論,率軍渡海征臺,收復臺灣。施瑯為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因此而受封為“靖海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瑯 ... 查看詳情

楊阿苗故居

楊阿苗,名嘉種,菲律賓華僑,宅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宣統辛亥年(1911年)全部完工,歷時18年,三進五開間,懸山式屋頂,東西兩側各有護厝一組。屋前大石埕圍以三面磚墻,主體建筑前辟一大庭院,兩側的東西梢間與東西廂房之間又各自形成兩個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稱“五梅花天井”。整座建筑顯得美觀大方,寬敞明亮。房屋內外的墻上、檐下、壁間、柱頭和門窗裝飾著十分精美的木雕、磚雕、漆雕、灰雕和輝綠巖、花崗巖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細琢大量的珍禽異獸、花鳥游魚、山水人物、三國故事、博古圖案,廳堂壁垛摹刻唐顏真卿、宋蘇軾、明張瑞圖、清吳魯等古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作品。整座建筑富麗堂皇,在閩南民間 ... 查看詳情

姑嫂塔

它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 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這塔的第一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斗,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衛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里有石 ... 查看詳情

花橋慈濟宮

清光緒四年(1878年),泉州紳士及商民于花橋宮內倡設泉郡施藥局,博采藥源,廣施民眾,以弘揚吳真人業醫濟世、扶危濟困之精神。光緒六年(1880年)改稱泉州府施藥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泉郡鼠疫猖獗,花橋宮施棺舍藥、恤孤扶貧,做了大量救死扶傷、濟困賑災公益善舉。是年,改稱花橋宮善舉公所。施藥局隸屬善舉公所下轄單位,以贈藥施醫為主,兼辦施棺、度歲(年關救濟)、平糶賑災等慈善事業。百余年來深獲社會各界善信、熱心家和海內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及宗教界人士支持贊助,常年不斷捐款送藥奉獻愛心。五十年代,曾易名泉州市愛國贈藥處。1978年恢復花橋舊名,稱為花橋贈藥處。1985年3月18日恢復義診,則沿用今 ... 查看詳情

屈斗宮古窯址

屈斗宮古窯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約150米,有17間窯址,出土800多件窯具和670件較為完整的器物。其產品以純凈瑩潤的乳白色為特征,其造型和燒制方法具有宋元時代瓷器的特點。古窯址的發現為判定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德化瓷器的窯口和斷代提供了確鑿的實物佐證,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友好往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見證。窯址東西寬約300公尺,南北長約150公尺。1976年發掘一座有17間窯室的雞籠窯,長57.1公尺,寬1.4-2.95公尺,共出土800件燒制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殘缺的日用瓷器。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紋洗、折腰弦紋洗、墩子式碗、粉盒和軍持等為元代制品。尤其直通紋洗底部刻 ... 查看詳情

泉州東西塔

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 ... 查看詳情

石筍

石筍乃用五段圓柱體花崗巖雕琢壘疊而成,下段較粗,上段較細,末端略作尖錐狀,其狀如巨筍聳立,故俗稱石筍,其南為晉江下游,滔滔江水從有筍旁邊迂回而過,奔瀉入海.因這段石筍之故,這段江水也別名筍江。而石筍西南側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橋臨漳橋,也因此而別稱“石筍橋”。石筍純由白色花崗巖經簡單加工而成,形狀古樸,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狀態.據《泉州府志》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l0ll年)泉州太守高惠連曾經“以私憤擊斷石筍”。由此可推知,北宋之時,此物早已有之.石筍自被高惠連擊斷之后,直至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才補接復原.今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學者專家考證分析,此奇特之石筍,很可能是 ... 查看詳情

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此地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常在此為出海商船舉行祭海大典。泉籍移民亦由此廟迎接媽祖神靈赴海外奉祀,對臺灣和東南亞地區影響極大,是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地。建置于宮內的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收藏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媽祖名林默娘,是北宋時湄洲島的民女,據說她出生的時候,遍地生香,瑞光四射,她終生行善濟人,引導鄉人避兇趨吉,后來她為了救護船只遇到風暴的父親而遇難,百姓感念她的美德,尊她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當地漁民出海前都要到天后宮前祭拜。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筑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位于泉州市區天后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