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修繕
前后經歷3次整修,聊起大柵欄的點點滴滴,幾乎每家店鋪的掌柜們都能說上一段。年過半百的汪珉1978年被分配到大柵欄第一百貨公司,30年過去了,從小職員到公司的掌門人,他也見證了大柵欄的變遷。“大柵欄的擠曾經是出了名的。”他說,那時人們常說:到大柵欄啦!那就是形容擠。當時逛大柵欄的人太多了,人挨人,人擠人。1961年,一個人在大柵欄靠近西口的門椎胡同劫了兩位準備往銀行送貨款的會計,搶了送款手提包,準備從大柵欄街趁人多逃竄。哪知道大柵欄人實在太多了,劫犯提著包左沖右突就是擠不出去,這時民警已經趕了過來。這個故事至今仍是大柵欄的經典掌故。“算上這次,大柵欄一共經歷了3次整修。”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的大柵欄基本維持的是民國時期的風貌,商鋪林立,隨處練攤。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柵欄開始了第一次整治,北京城的第一條柏油馬路就誕生在此。當時可算是新潮事物,本來就是繁榮地段的大柵欄更是人滿為患。
20世紀80年代初,“一百”每天光背心就能賣出15000件,卡帶式收錄機、電視機等新潮玩意兒更是前一天晚上就有人開始排隊搶購。“當時北京只有四個商品購物點(其他為西單、王府井、隆福寺),那時候的大柵欄從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汪珉說,那是大柵欄商鋪最幸福的日子。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北京商業場所的增多,大柵欄商品檔次不高,購物環境差等缺點日趨明顯,再加上假貨次品充斥,大柵欄逐漸蕭條。到20世紀90年代末,為了競評北京第一條步行街,大柵欄經歷了第二次路面修整和環境整治,但依然無法重現往日繁榮。“這次修整后,大柵欄的環境好多了。環境好,購物心情就會好,相信大柵欄一定能夠找回過去的繁榮。”汪珉說。就算不來購物,坐在張一元茶莊二樓的茶室,泡上一壺清香的茉莉花茶,透過窗口看著樓下熙熙攘攘的人流,大柵欄的過去也可在茶香中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