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園的五副面孔
潘家園的五副面孔,即:懷舊、淘寶、民俗、童趣、草根。
一、懷舊
潘家園舊貨市場逢到周末便人頭攢動,這其中很多人是懷揣一顆發財之心去淘寶的。我不懂古玩,也不善理財,之所以對潘家園一見鐘情便是因它強烈觸動了我的懷舊神經。時尚風水輪流轉,懷舊永遠是潘家園里一道讓人無法抵抗的迷香。明清的紅木家具、民國的窗花隔板、文革的宣傳畫、家族的老照片、舊上海的美女畫等,凡是能勾起人們懷舊情緒的老東西都成了人們愛不釋手的搶手貨。
二、淘寶
有人說日出之前的北京兩個地方人最多:一個是天安門廣場,每天日出前都有許多人等著看升國旗;另一個就是潘家園舊貨市場,特別是周末,日出前總有許多人在等著“芝麻開門”,似乎里面有數不盡的寶貝。
潘家園以其巨大的磁力吸引了不同膚色、語言、階層的人到這里淘寶撿漏。說到“撿漏”,潘家園還真流傳著許多佳話,如藏書家劉建業僅花了2000元便在舊書堆里慧眼識得19冊65卷清代禮部珍藏過的明萬歷版《十三經注疏》,有人花了不足百元就淘到了一件價值不菲的元景德鎮釉上彩高足杯,還有一對兒學經濟的夫婦去年五月居然在潘家園“淘”到了“歐元之父”蒙代爾!
潘家園遍地手鐲玉器,到處土塑佛雕,要想從這些通體帶泥或銹跡斑斑的物品中掏出寶貝,好的眼力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潘家園”真偽混雜,而且作偽手段日新月異,賣假上當是很常見的事兒。可是真、假也是相對的,內行人分的是新、舊。收藏家馬未都就說過:“瓷器作偽你看出來了,不能說這是假的,應該說這東西‘看新’。買賣之間沒有假字,只有新老。你說誰的東西是假的誰也不干,瓷瓶子有什么真假!”潘家園就是這樣一個亦真亦假的神奇地方,倘若你不是行家,又偏看上了某件古玩模樣的東西,建議您先買些小物件陶冶陶冶性情,千萬別不懂裝懂地花大價錢買來了個大件,因為這園子里頭,真正的寶貝還是九牛一毛的,真的被你挑著了,那是您的福氣,北京話叫“憋寶”。不過現在僧多粥少,“憋寶”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其實即使不抱著尋寶的思路,只抱著閑逛的思路也還是會有不少樂趣的。
三、民俗
潘家園市場也是全國最大的民間工藝品集散地,有衡水的鼻煙壺、楊柳青的年畫、江蘇的繡品、東陽的木雕、曲陽的石雕石刻、山東的皮影、江西的瓷器水晶飾品、宜興的紫砂、陜西的青銅器、云南的服飾、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臺灣的交趾陶等,堪稱一所流動的民俗博物館。這些不同民間特色的工藝品從全國各地匯聚潘家園,又從這里銷往全國和世界,潘家園又像一張民俗藝術的靚麗名片,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搖曳多姿的民俗文化,正應了那句話--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四、童趣
潘家園除了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有不經意間流露的童趣。我相信應該還有這樣一批人,他(她)們晃蕩于這個大園子中,不為淘升值,也不為淘風雅,而是淘童趣。童年時的我們總幻著快快長大,好穿上媽媽的高跟鞋,抹上阿姨的口紅。可是等真正長大以后,卻發現最值得留戀的,還是童年的時光。想必每個成人心中都有著“不想長大”的情結,如果時光不能流轉,我們也許還能在這些童趣盎然的雕塑上尋回自己天真無邪的樣子。
五、草根
讓我迷戀潘家園的還在于它所具有的草根精神,如果說去北京古玩城那是真槍實彈去搗騰古玩的,那么來潘家園還多少還帶點半推半就的快感。我喜歡一個攤兒接一個攤兒半天不抬頭地練眼兒,喜歡迎合著攤主期待的眼神蹭蹭這個摸摸那個而不被告知“小心,別碰”,喜歡被追著問“便宜點要嗎?你說個價吧!”我就是個地地道道的小草根兒,喜歡死了這樣一個“草根樂園”。
我被這里的內容所吸引,圖案的美妙絕倫、色彩的鮮艷紛呈,制作的巧奪天工,構成了一道很合我們口味的視覺饕餮。還有那里的人們,無論是涅泥人的老人,還是賣畫的藝術家,都那樣不緊不慢,怡然自得,透露著老北京生活方式的那么一股子舒適勁兒。
潘家園因“包容”而熱鬧,因“大眾”而受歡迎。傳統的古玩交易方式、獨特的趣味性民俗性、千奇百怪的藏品、超強的人氣構成了潘家園獨特的魅力。這里沒有句號,只有給人無限驚喜的感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