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的五副面孔
潘家园的五副面孔,即:怀旧、淘宝、民俗、童趣、草根。
一、怀旧
潘家园旧货市场逢到周末便人头攒动,这其中很多人是怀揣一颗发财之心去淘宝的。我不懂古玩,也不善理财,之所以对潘家园一见钟情便是因它强烈触动了我的怀旧神经。时尚风水轮流转,怀旧永远是潘家园里一道让人无法抵抗的迷香。明清的红木家具、民国的窗花隔板、文革的宣传画、家族的老照片、旧上海的美女画等,凡是能勾起人们怀旧情绪的老东西都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抢手货。
二、淘宝
有人说日出之前的北京两个地方人最多:一个是天安门广场,每天日出前都有许多人等着看升国旗;另一个就是潘家园旧货市场,特别是周末,日出前总有许多人在等着“芝麻开门”,似乎里面有数不尽的宝贝。
潘家园以其巨大的磁力吸引了不同肤色、语言、阶层的人到这里淘宝捡漏。说到“捡漏”,潘家园还真流传着许多佳话,如藏书家刘建业仅花了2000元便在旧书堆里慧眼识得19册65卷清代礼部珍藏过的明万历版《十三经注疏》,有人花了不足百元就淘到了一件价值不菲的元景德镇釉上彩高足杯,还有一对儿学经济的夫妇去年五月居然在潘家园“淘”到了“欧元之父”蒙代尔!
潘家园遍地手镯玉器,到处土塑佛雕,要想从这些通体带泥或锈迹斑斑的物品中掏出宝贝,好的眼力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潘家园”真伪混杂,而且作伪手段日新月异,卖假上当是很常见的事儿。可是真、假也是相对的,内行人分的是新、旧。收藏家马未都就说过:“瓷器作伪你看出来了,不能说这是假的,应该说这东西‘看新’。买卖之间没有假字,只有新老。你说谁的东西是假的谁也不干,瓷瓶子有什么真假!”潘家园就是这样一个亦真亦假的神奇地方,倘若你不是行家,又偏看上了某件古玩模样的东西,建议您先买些小物件陶冶陶冶性情,千万别不懂装懂地花大价钱买来了个大件,因为这园子里头,真正的宝贝还是九牛一毛的,真的被你挑着了,那是您的福气,北京话叫“憋宝”。不过现在僧多粥少,“憋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其实即使不抱着寻宝的思路,只抱着闲逛的思路也还是会有不少乐趣的。
三、民俗
潘家园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民间工艺品集散地,有衡水的鼻烟壶、杨柳青的年画、江苏的绣品、东阳的木雕、曲阳的石雕石刻、山东的皮影、江西的瓷器水晶饰品、宜兴的紫砂、陕西的青铜器、云南的服饰、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台湾的交趾陶等,堪称一所流动的民俗博物馆。这些不同民间特色的工艺品从全国各地汇聚潘家园,又从这里销往全国和世界,潘家园又像一张民俗艺术的靓丽名片,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摇曳多姿的民俗文化,正应了那句话--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四、童趣
潘家园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不经意间流露的童趣。我相信应该还有这样一批人,他(她)们晃荡于这个大园子中,不为淘升值,也不为淘风雅,而是淘童趣。童年时的我们总幻着快快长大,好穿上妈妈的高跟鞋,抹上阿姨的口红。可是等真正长大以后,却发现最值得留恋的,还是童年的时光。想必每个成人心中都有着“不想长大”的情结,如果时光不能流转,我们也许还能在这些童趣盎然的雕塑上寻回自己天真无邪的样子。
五、草根
让我迷恋潘家园的还在于它所具有的草根精神,如果说去北京古玩城那是真枪实弹去捣腾古玩的,那么来潘家园还多少还带点半推半就的快感。我喜欢一个摊儿接一个摊儿半天不抬头地练眼儿,喜欢迎合着摊主期待的眼神蹭蹭这个摸摸那个而不被告知“小心,别碰”,喜欢被追着问“便宜点要吗?你说个价吧!”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小草根儿,喜欢死了这样一个“草根乐园”。
我被这里的内容所吸引,图案的美妙绝伦、色彩的鲜艳纷呈,制作的巧夺天工,构成了一道很合我们口味的视觉饕餮。还有那里的人们,无论是涅泥人的老人,还是卖画的艺术家,都那样不紧不慢,怡然自得,透露着老北京生活方式的那么一股子舒适劲儿。
潘家园因“包容”而热闹,因“大众”而受欢迎。传统的古玩交易方式、独特的趣味性民俗性、千奇百怪的藏品、超强的人气构成了潘家园独特的魅力。这里没有句号,只有给人无限惊喜的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