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表演
2006年1月29日,天壇神樂署凝禧殿中和韶樂展演廳正式對游客開放,用現場演奏的方式介紹中和韶樂及中國古代八音樂器。游客在參觀過程中,不但可以觀賞到金玉生輝、色彩絢麗的全套中和韶樂樂器,還可以通過講解員的生動講解,演奏員的現場演奏,親耳聆聽到古老莊重的中和韶樂,不僅能夠了解中和韶樂的歷史淵源,還能夠了解到中國古代樂器的文化,讓游客在神樂署的展覽展示中近距離的感受中國古代燦爛的音樂歷史文化。到目前為止共演出300余場,受到廣大中外游客的歡迎。
神樂署開放時間:08:00---18:00(旺季);08:00---17:00(淡季)
凝禧殿中和韶樂展示時間:09:00;10:00;11:00
13:30;14:30;15:30
商店特色
折扇
筆筒
齋戒銅人
郵票鎮尺
名片盒
東門專柜
祈年東專柜
祈年西專柜
旻園餐廳
大展宏圖
專題展覽
東配殿為祈年殿歷史文化展
祈年殿是北京現存最大的形木結構古建筑。祈年殿最初叫大祀殿,是明朝皇帝舉行天地合祀大典的神殿,1645年,清朝的順治皇帝將它改為祈谷壇,用于舉行祈谷大典,從1421年到20世紀初葉明清兩朝共有18位皇帝到祈年殿舉行過拜祭活動。
按照中國古代易經的思想,天為乾,為陽,其形為三橫,稱為三爻,祈年殿三層檐三層壇的造型既表現了易經中的天壇形狀,展現了中國古人獨特的天文理念和縝密的建筑思維。表達了古代的中國人對天的崇敬和對五谷豐登的企盼。
可以說祈年殿是中國古代祭天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代表作。
共分為歷史沿革、建筑藝術、建筑寓意、相關重大事件、歷次修繕情況及毛主席及其它外國游人參觀祈年殿時的留影等六個部分。祈年殿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精典之作,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技術與藝術完美的結合。祈年殿也是北京市著名的名勝古跡,多年來,它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許多國際友人到北京后都要慕名到祈年殿參觀游覽,使更多的國內外友人認識了解了祈年殿,祈年殿為萬眾矚目,成為了北京的象征。
大祀齋戒展
2007年天壇的管理部門對齋宮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后為了使游客能更好的了解天壇的歷史和天壇祭天文化我們在無梁殿舉辦了介紹相關知識的展覽,展覽的主題是“大祀齋戒”,內容為祭天齋戒的由來和齋宮情況介紹,展覽分為四個展室,即有齋宮建筑展、齋戒儀展、百官齋戒展、皇帝御齋宮展。 “大祀齋戒”
中國古代有“國之大在祀與戎”說法,意思是說祭祀與戰爭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制,祭祀前人們要行齋戒禮,目的是為了表示對深的尊重,也是強調祭祀的重要性,天壇齋宮就是明清兩朝皇帝為了舉行大祀齋戒而建造的。
第一部分 守德由來勝守險——齋宮建筑展
齋宮建筑展主要介紹了齋宮建筑的歷史功用和演變過程。通過明清封建帝王對齋戒建筑的營建和改擴建反映其對祭祀齋戒的重視。
第二部分 (無梁殿南次間)
洗心滌慮對蒼昊——齋戒儀
齋戒儀為我們介紹了古代齋戒制度的形成、明清皇帝對齋戒禮儀的確定,并展出部分祭祀文物。
第三部分(無梁殿北次間)
動靜存誠慎致齋——百官齋戒
古代祭祀之時,不僅皇帝要齋戒,陪祀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也要按期在齋所進行齋戒。明清兩朝規定,每當祭祀大典時,在京官員或在衙署齋戒,或在天壇附近賃房租住,以致天壇周圍廟宇、道觀多辟有茶舍供官員居住。
第四部分(無梁殿北稍間)
虔居齋室潔明禋——皇帝御齋宮
明清時期共有22位皇帝來天壇祭天并齋戒,包括明代的13位皇帝和清代的9位皇帝,這里陳設有這些皇帝的掛像。并簡要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及祭祀天壇的次數,我們可以從中大致了解到歷任皇帝的施政特點及對待祭祀的重視程度。
寢宮原狀陳設展
寢宮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為五開間,是清代皇帝齋戒期間居住的宮殿。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在紫禁城中建了一座齋宮,每臨祭期,他在宮中齋宮齋宿三日,從此,大祀天壇,齋宿由天壇齋宮移至大內。乾隆帝一向對祭天大典極為重視,乾隆七年(1742年)頒詔修理天壇齋宮,在無梁殿后建成了寢宮,宮中設寢殿、配殿,回廊及典守房、包衣房、點心房及茶果局。從此每到齋期,皇帝在紫禁城齋宮齋戒二日,祀前一日赴天壇齋宮,居于寢宮,無梁殿遂成皇帝會見閣僚及百官候駕之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