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氣預報

18 ~ 32℃
晴轉多云
西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墻為弧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墻”,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墻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墻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并有一道東西橫墻,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天壇中的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筑,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于變化。

  三音石: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敝開殿門,并將全殿窗戶緊閉,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后面對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由于這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是天壇最早的建筑物。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于雷火,數年后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筑,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祈年殿的殿座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墻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臺。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筑。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其嚴謹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結構,瑰麗的建筑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致,最美麗的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