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包公廟

位于福慶街,又稱為睡佛廟,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當年澳門瘟疫流行,居民遂從佛山請來包公神像坐鎮三巴門。后來疫情大減,居民相信神靈鎮壓了妖邪,遂建廟以供奉包公,可保佑民眾除魔驅妖,主持公正,此外,廟內有其他一系列的神像,包括觀音像、鐘馗像及睡佛等。該廟右側有供奉鐘馗的南山廟,建于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左側為呂祖廟,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及醫靈廟,建于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 查看詳情

東方基金會會址

該建筑可能是澳門首幢別墅式花園的豪華住宅。后來租給東印度公司,作為該公司駐華商務監督及大班的住所。1885年該址成為澳葡政府的財產。20世紀60年代后曾改作賈梅士博物館。現為東方基金會會址。入口有西班牙式大臺階可直接進入。現室內已改建為展覽空間,屋前花壇已改為水池。這座住宅的布局開創了澳門花園式住宅的先河。建于18世紀70年代,原址是葡國皇室貴族、財政顧問、澳門保險之家創始人之一的巨富俾利喇(ManuelPereira)的別墅。與白鴿巢公園、基督教公墓都在一起,各點全屬“澳門歷史城區”的歷史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交通公交8A、17、18、19、26可達。門票開放時間: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 ... 查看詳情

東望洋炮臺及燈塔

“澳門歷史城區”大部份建筑物集中一起,而東望洋炮臺則遠離至東望洋山頂上。建議大家好好把握因“港務局日”而一年一度開放的燈塔。從回旋樓梯直上塔頂,可以俯瞰整個澳門半島以及“澳門歷史城區”,無敵景致盡收眼底。東望洋炮臺位于東望洋山(松山)之巔,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建于1637至1638年間,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東望洋炮臺原來主要用于防御外來入侵和作為觀察站。一直被列為軍事禁區,非經批準,外人不得擅進,只有每年的8月5日圣母誕及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予公眾進入。1976年,葡國軍隊撤出澳門,炮臺才被開為旅游點,至今仍完整地保持原貌。炮臺上建有圣母雪地殿圣堂。由於東望洋炮臺一帶曾經是重要的軍事重地 ... 查看詳情

崗頂劇院

劇院1860年由澳門葡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其后曾多次維修,并曾因白蟻蛀蝕關閉了將近20年,至1993年進行內部維修后重開。整幢劇院的主體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崗頂劇院大樓位于崗頂前地,建筑設計為新古典希臘復興風格。建筑整體粉刷以綠色,襯托墨綠色門窗及紅色屋頂在以黃色為主調的周圍環境既和諧共處又突顯個性。劇場內,圓形的觀眾席前后布置了前廳及舞臺。除劇場外,建筑內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桌球室等,所以出現有崗頂波(球)樓之稱。崗頂劇院的新建,令中國的土地上從此有放映電影場地,最架勢就是意大利的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演就在這里舉行,當時轟動的場面,成為一時佳話。劇院所在的崗頂前地也 ... 查看詳情

何東圖書館

何東圖書館建于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以前,原主人為官也夫人(D.CarolinaCunha)。香港富商何東爵士于1918年購入該大樓,作為夏天來澳門消暑的別墅。二次大戰日軍占據香港期間(1941-1945)何爵士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東爵士逝世,其后人據他生前遺囑,將大樓及二萬五千圓港幣贈予澳門政府,作開設公共圖書館及購買圖書之用。至1958年,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大樓高三層,一樓是閱覽室,二樓為“何東藏書樓”,陳設高雅,其中名貴的扶手椅、云石臺板及四壁的古籍、善本散發出中國古典書齋的氣味。大樓還建有開闊的前庭和后園,整個建筑既有身居城市之便,又有獨處園林之樂。圖書館后花園側剛剛興建了一座 ... 查看詳情

舊城墻遺址

澳葡當局曾多次在澳門建筑城墻,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之前。1604年,由于中國政府不許他們私筑城墻,所以都先后被當時明朝政府拆毀。至1617年,澳葡官員賄賂中國官吏,使他們不加干涉,再次筑起城墻。雖然1625年在明政府官員強力干涉下,曾拆毀北部城墻。但葡人仍不顧明政府反對,繼續筑墻。現存的舊城墻遺址正是當時所建之部分。舊城墻位于圣保祿教堂遺址左側,鄰近哪里吒廟,為夯土建成的墻體,夯土主要是用泥沙,細石,稻草再摻合蠔殼粉逐層壓實而成。現存墻體長18.5米,高5.6米,寬1.08米,墻身開有一磚券洞,寬1.8米,高2.8米。在大名鼎鼎的大三巴牌坊側,一面毫不起眼、呈灰褐色的殘垣斷壁,靜靜地守候了40 ... 查看詳情

盧家大屋

富甲一方的盧華紹來自廣東新會,發跡於澳門。他為澳門留下了仿照廣州西關大宅建造的盧家大屋,以及富有蘇州園林景色的盧廉若公園,都是澳門現存的著名景點。 盧家大屋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筑風格的典型。該建筑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滿州窗,又有南歐特色的青花瓷磚、鑄鐵欄桿,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 澳門中樂團曾于這間精細玲瓏的傳統中式大宅舉辦多場小型音樂會,借以推廣中國傳統民樂,深受市民和游客的歡迎。近來更邀請來自中國各省市的民間工藝師,以不同特色的藝術品反映當地民俗民風,體現當地的藝術智慧。 “盧家”簡介 ... 查看詳情

媽閣炮臺

媽閣炮臺(又名圣地亞哥炮臺,位于西灣西端)建于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堡上,距今350多年歷史。澳門政府在公元1622年前修筑炮臺,以防守澳門的入口水路。當年炮臺面積縱一百五十步,橫五十五步,距離海面約三十尺,適用于槍戰。古堡內,設有小天主教堂,名為圣雅各伯小堂。教堂內有精致的圣各伯雕像以及母花地瑪、伊莎貝皇后的瓷磚畫像。1981年,古堡改建為圣地亞哥酒店,但仍保持原有的特色,城墻、隧道、教堂等文物與葡式風格的設計互相結合。酒店分為四層,在各層建筑之間,小徑與回廊相連接,白色外墻和紅色屋頂,在青青的山色中,格外突出。 查看詳情

望廈炮臺

望廈炮臺于位澳門北部于環境優美的望廈山上,其建筑始于1849年,目的是為了防護清廷的軍隊,炮臺的建筑于1864年重新開始,1866年完工,面積為6300平方尺。直到1960年炮臺才停止使用。炮臺后改為駐守澳門的非籍葡兵營地,故此山谷稱“黑鬼山”。此處現已改建成望廈山市政公園,四周環境十分優美,山路林蔭處處,遍植花木。這里的羅馬式廣場、噴泉、人工湖、瀑布、長廊等與古老的炮臺相互襯托,是一個旅游的好去處。 查看詳情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約建于1881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后來,鄭家后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筑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政府于2001 年7 月接管該大屋,并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 鄭家大屋位于媽閣街側,占地4千平米,是一院落式大宅,建筑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依序布置了大門建筑、仆人房區建筑及主門樓后的兩座并列的合院式建筑。 宅門入口檐壁上有中式壁畫,為典型傳統中式風格,門廊內墻身上設有神龕,而天花則是西式泥塑圖案裝飾。門廊內有花崗石梯級過渡至地平稍低的主建筑群空間。兩房區之間以大內院相連。主房區主要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筑組成,建筑雖主要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