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圣老楞佐堂

位于風順堂街,圣老楞佐堂又稱風信堂(風順堂),是澳門著名的大教堂,占地面積甚廣。風信堂建立于1560年,期間曾幾度重修,其中在1618年的一次較具規模。而在1979年進的粉飾裝修,亦使這座古老的教堂倍添光采。在以風力為動力的帆船時代,遠洋航行是非常危險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視風信而定行止。凡有船出港,船民都到教堂來祈風。 沿石級而上,進入教堂“領地”,花草叢中就是圣老楞佐教堂。教堂門前有左右兩排石梯級直達大門前,氣派十足,左右鐘樓并峙,一座是時鐘,作報時用,一座是銅鐘,供教堂做彌撒時搖動震鳴用。教堂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圣堂內桂有古式吊燈,這是圣老楞佐教堂引以為傲的裝飾,堂皇肅穆, ... 查看詳情

主教山小堂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圣母小堂,1622年建于炮臺旁,殿堂簡樸,山徑迂回,供在澳葡兵彌撒祈禱之用。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后,圣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835年重建后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教堂建筑以高聳的門樓為主體,三角形的屋頂上站立著圣母塑像,教堂右則為鐘樓,鐘樓高聳入云,十分莊嚴肅穆。教堂左則為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教堂前是一片寬廣平臺,平臺盡處豎立一尊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像,圣母雙手合十,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平臺下有一路德圣母巖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即達洞前。巖洞前的空地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葬于此。洞內巖石嶙峋 ... 查看詳情

哪吒廟

位于大三巴牌坊旁,于1898年建成,據說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區內居民為了驅邪息災,于是興建此廟供奉哪咤為保護神。哪咤廟與周圍建筑相比,像一個建筑小品,它不和舊城墻及大三巴牌坊競爭墩厚和雄偉,而是通過簡單裝飾材料以不同的虛實對比手法,體現其輕巧別致的形象。澳門有兩間哪吒廟,其中毗鄰大三巴牌坊的一間是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景點。交通1、可乘公交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需于新馬路下車,沿議事亭前地及步行徑前往)2、或乘坐17、18、8A、26(于白鴿巢總站下車沿石仔路前往)。門票8:00-17:00 查看詳情

圣安多尼堂

教堂的歷史間略載于教堂大門側的一塊石碑上,內容是:“興建于一六三八年,一八零九年被焚毀,一八一零年重建,一八七四年再次被焚毀,一八七五年重修”。特別是1874年9月22日的大火令人難以忘懷,以后每年的9月22日這一天被澳門人稱作“天災節”,市民扛著圣安多尼像上街游行,以示紀念。而在這教堂前地還有一個刻上一六三六年的十字架,于一九三零年再次被焚毀,亦再次被修葺,但外墻及鐘樓的工程卻于一九四零年才進行。所供奉的圣安多尼被視為婚姻掌門人,在教堂門前的石碑上刻有「他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不少信徒都選擇在這圣堂舉行婚禮。由於新娘習俗上會手持鮮花,故圣安多尼教堂亦被稱為花王堂。每年在慶祝圣安多尼節 ... 查看詳情

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最初在十七世紀時建于東望洋山之炮臺上,據說1622年荷蘭人侵占澳門時,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人的槍炮,而今日的教堂則建于1637年,堂內安放圣若翰洗者的圣像和畫幅,而圣若翰洗者就是澳門市守護神。圣母雪地殿圣堂內部建筑保留17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1996年,政府對圣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發現了壁畫遺跡。壁畫上的圣經故事和人物,運用了中國繪畫的技法,整個畫面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這種特色是本地區眾多教堂中獨一無二的。具有370年歷史的圣母雪地殿教堂,以及松山防空洞、東望洋燈塔等組成東望洋炮臺,現為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其中一個歷 ... 查看詳情

澳門主教座堂

位於板樟堂附近高地上的主教座堂,一直是澳門天主教的中樞,右側是主教府,是澳門天主教最高管理機構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所在地。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天主教子夜彌撒、耶穌圣像巡游等大型活動也在此舉行。主教座堂又稱“大堂”,并非它是澳門教堂中最大,而是因為它最具威嚴的象徵。 早在1575年,天主教在澳門設立了主教轄區。有“圣名之城”稱號的澳門一度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翌年就興建了主教座堂,雄偉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包括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16、17世紀時主教的骨殖或遺體。 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內部裝嵌有富藝術性顏色的玻璃以及下面左右雙塔式建筑物。舉凡本澳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 ... 查看詳情

北帝廟

澳門廟宇眾多,其中專祀真武大帝的,就只得氹仔北帝廟一間而已。北帝廟位于氹仔島地堡街嘉妹前地,又因其所在地,當地人多稱之為北帝廟前地。北帝廟全貌莊嚴肅穆。正門椽梁及檐拱處除繪有七彩壁畫外,更有雕刻裝飾,做工精細,造形生動,栩栩如生。兩邊門聯為:“北總天樞威鎮龍環三沙欽圣德,極居帝位恩周魚港四海頌裨功”。是歌頌北帝神績的,值得注意的是聯中所提及的“龍環”二字,它與廟內一古老鐵鐘上刻之“潭仔”一樣,均是氹仔二百多年前的舊稱。交通1、關閘:各位旅客可由關閘乘搭34號巴士直達至仔地堡街下車,再步行5-10分鐘即可到達。2、外港碼頭:各位旅客可由外港碼頭乘搭3A、28B、32、AP1號巴士,并在友誼馬路/行 ... 查看詳情

觀音廟

禪院為中國古代的佛教建筑,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頗具規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殿旁懸有一個銅鐘,古色斑駁,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殿頂檐頭瓦脊,鑲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鑲嵌的石灣公仔,栩栩如生,維肖維妙。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佛像安詳,象徵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臺,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活現,其中位於左面的一尊羅漢,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鬢發卷曲,極像外國人,據 ... 查看詳情

花地瑪圣母堂

花地瑪圣母堂位于臺山巴波沙大馬路李寶椿街23號,于1929年興起,1967年重建,是目前本澳最新的教堂,服務澳門北部臺山區的居民。教堂位于一處幽靜的院落中,設計富現代感,廣闊的教堂前有寬敞的梯級,教堂內的紅磚墻上有一木制的木字架。 查看詳情

基督教公墓

當時法律禁止在天主教領地埋葬基督教徒的遺體,中國人民也反對這一做法。1821年,第一位來華傳教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妻子因病在澳門去世。馬禮遜其時為東印度公司職員,便請東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當局申請將現址開為墳場,并將這塊地買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是為澳門第一座基督教新教墳場。墳場分兩部分,前為與墳場同時興建的馬禮遜小教堂,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馬禮遜是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曾長期在澳門工作,死后葬于教堂旁邊的墓地,此教堂也以其命名。后為墓園,墓冢數十座,埋葬的多是來華的英國商人、東來拓殖的殖民主義者、鴉片戰爭中在華身亡的英國將領及基督教傳教士。這里的墓地詳盡地記載了死者的生平與事跡,其中著名的人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