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華藏寺

華藏寺,始建于東漢,當時稱普光殿,后改名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處營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金頂所在的山峰也因此得名。銅殿及華藏寺皆毀于火。新建的金頂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背后是韋馱銅像。殿內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歷年間銅碑等文物。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還有銅磐、銅鐘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第三殿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愿無盡”、“普賢愿海”、“華藏莊嚴”等,為趙樸初、本換、明腸 ... 查看詳情

十方普賢圣像

十方普賢圣像是金頂的中心。端凝祥和的普賢端坐在大象和蓮花座臺上,四方云霧飄浮繚繞。當太陽的霞光照在佛像的寶頂上時,無數的祥光瑞氣從金佛上反射出來,為云海鑲上瑰麗的金邊。十方普賢圣像為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通高48米(代表阿彌陀佛的48個愿望),總重量達660噸,由臺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意喻普賢無邊的行愿能圓滿十方三世諸佛和蕓蕓眾生。普賢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大象背上第一層為普賢菩薩的四頭像和兩面身;第二層為普賢菩薩四頭像;最高層為前后普賢菩薩頭像。圣像內為484平 ... 查看詳情

雷洞坪

唐宋時名雷神祠,明為雷神殿。清乾隆年間重建,更名雷洞坪。 雷洞坪巖下相傳有七十二洞,有龍神和雷神居住,舊時遇天旱,鄉民往往來這里求雨。寺側舊豎有禁聲鐵碑一通,禁止游人大聲喧嘩,否則迅雷驚電,風雨暴作。寺右懸巖絕壁間,相傳有女媧煉石的“飛來劍洞”(又名仙人劍)、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書的“鬼谷洞”等。 從雷洞坪到接引殿一段山路是峨眉高山杜鵑的集中區。初夏時節,姹紫嫣紅,最為奇麗。雷洞坪下的一株樹齡450歲的“美容杜鵑”,樹高13米,胸徑2.7米,可稱為“杜鵑皇后”。自古以來,僧人非常注重保護杜鵑花,勸說香客、游人不要摘花。現在,景區管理部門設置了杜鵑花保護區。 貼士: ... 查看詳情

“名山起點”牌坊

名山起點為峨眉山新十景之一,是進入峨眉山景區的門戶,位于有“峨眉山世外桃源”之稱的峨眉山第一鄉黃灣鄉。“名山起點”牌坊結合了南北古建筑藝術之長,既有北方建筑的莊嚴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精雕細刻,其牌坊頂部則采用了峨眉山民居典型的翹角手法。整個建筑均為仿古式建筑,古樸典雅。 查看詳情

“天下名山”牌坊

“天下名山”牌坊是峨眉山的山門,于1993年4月重建。正面“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題寫;背面“佛教圣地”四字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手書。坊的左側有大小自然石三塊,大的足有5米多高,上刻“峨眉山”三字,系宋蘇東坡書。牌坊高17.8米,寬22米,四列三跨,采用鋼筋混泥土結構的仿木建筑形式。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風格,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牌坊兩側,古榕相襯,雄偉壯觀。道路兩旁的行道樹,整齊蔥郁,如儀仗隊恭迎佳賓。從這里向縱深望去,蘿峰嶺、虎頭山,層層疊翠,祥云繚繞。交通前行兩公里,即到報國寺。 查看詳情

白龍洞

白龍洞,明嘉靖時別傳禪師始建,清初重建,清康熙皇帝曾賜經書、字聯于該寺。現有前后二殿,前為三圣殿,內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西方三圣;后為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華嚴三圣。別傳禪師曾在寺旁率眾徒種植楨楠。他口誦《法華經》,一字一株,周廣二里,共植69777株。蔥郁成林,綠云蔽天,古稱“功德林”。尚存的10余棵古楠,高達二三十米,樹齡已在400年以上,為后人留下了一片清涼世界。功德林的山坡上,原有一個很深的洞。傳說是當年白娘子(白蛇)修道的地方。后來因山滑坡,山洞被封,只給人們留下了一些遐想。白龍洞又稱白龍寺,位于清音閣上1公里,海拔約800米。寺雖小,但清虛恬靜。相傳白 ... 查看詳情

初殿

相傳為東漢隱士蒲公改宅為寺處,乃全山最早建寺地之一,故曰“初殿”,但規模甚小。宋時稱“初殿”,清康熙、乾隆年間寺院逐步擴建,后又日趨衰落。現存五間木結構建筑,大部為清乾隆年間遺物。惟有八枚石礎為明代遺存。殿的中心檐柱石礎,有牧人圓雕獅蒙,造型古樸獨特。建筑風格雅樸、簡樸之中寓藏了宗教叢林的機巧。初殿海拔1740米,位于九嶺崗下的駱駝嶺。殿內供釋迦牟尼佛、文殊及普賢菩薩像,殿后左右供觀音和地藏菩薩像。初殿一帶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觀:每天白云從這里升起,飛到駱駝嶺上然后慢慢地飄落下來,故名“云窩”。到了冬天,周圍已是白雪皚皚,唯云窩一片蔥綠,兔子、松鼠、雀鳥等都來這里覓食,這一奇異景觀稱為“云窩不雪”。 ... 查看詳情

純陽殿

從雷音寺上行約2公里,即到純陽殿。純陽殿原名呂仙行祠,明代御史衛赫贏創建,崇禎6年(公元1633年)四川監察御史劉宗祥增修,改名為純陽殿。殿內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仙像,相傳呂洞賓曾來此隱居修煉。純陽殿作為道教宮觀時,有呂純陽立、坐、臥三種不同姿態的塑像。后道士離觀,僧人居之,增修新殿及靜室香廚供奉大士、彌勒,遂成為佛教寺院。清代初年,僧人又幾度擴建佛堂及客舍僧寮。現今所供均為新塑。殿后左右有龕四個,分供普賢、地藏、文殊、觀音。純陽殿位于赤城山下,海拔高度940米,玲瓏古雅,后倚赤誠山,前瞻金頂,可觀晴云雨霧。殿前古楠銀杏,遮天蔽日,涼爽之至,是盛夏避暑之佳境。 查看詳情

第一山亭

第一山亭位于低山游覽區中心,是峨眉山新十景之一,也是游客步行入山的起點。游客進入“天下名山”牌坊后,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氣勢雄偉的“第一山亭”,亭上“第一山”三個大字熠熠生輝。亭高16.1米,重檐翹角,精工巧構,氣宇軒昂,金碧輝煌。亭四匾分別書“第一山”、“峨眉山”、“大光明山”、“皇人之山”,這幾種稱法代表了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佛教和道教中的顯著地位。亭子中間屹立著全銅鑄造的標志物,高2.5米,寬2米,造型為“水浮蓮花托起的晶瑩寶石”。整個標志分三層:寶石、蓮花和基座。寶石為水晶,內含銅鑄“世界遺產”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標志,晶瑩透明,星光璀璨。蓮花與基座均為銅鑄,六個蓮花瓣上雕有峨眉山著名的新 ... 查看詳情

廣福寺

廣福寺原為宋代所建“牛心院”,明萬歷年間重建,取“廣種福田”之意更名為“廣福寺”。寺內有觀音、大雄二殿。20世紀末,居士捐贈觀音、阿彌陀佛、地藏菩薩、文殊菩薩等四尊漢白玉雕像,與原有的釋伽牟尼玉佛一同供奉,使廣福寺成為全山唯一以玉佛組成的殿堂。寺下寶現溪,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水中多五彩之石,映日而放異彩。中有一種奇特之石,名曰“寶珠”。廣福寺在清音閣的左邊,斜臥白云峽,傍依牛心嶺,海拔725米。現為清音閣的屬廟。若從報國寺景區而來,廣福寺就是進入清音閣景區的第一座寺廟。全山唯一以玉佛組成的殿堂。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