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儒釋道文化長廊

儒釋道文化長廊位于報國寺風景區,共分四個部分:一是三行道,寓意儒釋道三教門人,先后來峨眉山求道之逸事;二是儒釋道,以三教融合“天人和諧”的思想來展示峨眉山三教的歷史和發展;三是峨眉武術;四是山靈水秀,主要以攝影的形式來表現峨眉山的歷史進程。 查看詳情

報國寺

報國寺為山中第一大寺,是峨眉山進山的門戶,也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報國寺前對鳳凰堡,后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報國寺建于明萬歷年間,原名會宗堂,由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取儒、釋、道“三教”會宗之意。清初會宗堂遷至現址,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據“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而易名。現有殿宇五重,分別為山門、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賢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依山取勢,逐級升高。山門為飛檐翹角、三疊式屋面,正中懸掛康熙御書“報國寺”大字木匾。第一殿彌勒殿,中供彌勒彩繪泥塑像,笑口常開。第二殿大雄寶殿,是寺院的正殿,殿內大龕上 ... 查看詳情

萬年寺

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重點寺廟之一,踞觀心嶺下,門迎大坪、牛心等寺和石筍、缽孟諸峰,海拔1020米,因供奉普賢銅像馳名,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寺院。 萬年寺的寺院布局十分精美,整座寺院坐西朝東,依次為山門、彌勒殿、磚殿、巍峨寶殿、大雄寶殿。全寺除磚殿為磚石穹隆頂外,其余均為木結構。 萬年寺歷史悠久,高僧輩出,佛教文物十分豐富。寺內的珍藏文物品位極高,如佛像、“佛門三寶”(貝葉經、佛牙、御印)、法器、書畫、匾對、寺院建筑、寺院裝飾等等。 普賢銅像 位于萬年寺無梁磚殿內,系北宋宋太宗遣使鑄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7.85米,重62噸。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稱稀世國寶。壁龕列小佛三千,與普賢騎 ... 查看詳情

接引殿

接引殿原為接待香客食宿之所。宋名新店,明為接引庵,明末殿毀坍,佛像倒臥荒草叢中,清順治年間,河北80余歲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發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游人募化。老僧已餓六日,恰遇川人趙栩凰登山,大為感動,回成都勸說總督李卓捐金修復,由聞達和尚辦理。寺建成后多次失火,僅存一小廟。1997年,峨眉山佛教協會重新恢復接引殿寺院。接引殿位于七里坡下,海拔2540米。殿側,即為上至金頂的客運索道。交通由雷洞坪到接引殿1.5公里,有兩條路可走。一為右行大路,可通汽車直達;一為左行山徑,曲折迂回,俗名“八十四盤”。金頂索道(接引殿——金頂)上行:40元/人,下行:30元/人,往返:70元/人(索道運行時間 ... 查看詳情

牛心寺

牛心寺在清音閣后,牛心嶺山腰,海拔高度958米。牛心寺原名延福院,唐慧通禪師改名臥云寺。宋代繼業三藏法師重建,后幾經改建,現存大雄殿、觀音殿、廂房和齋堂。牛心寺深居密林,環境幽靜,昔日高僧多來該寺居修,研習經書。清乾隆以前,為清音閣去洪椿坪必經之道,當時殿宇規模宏大,后因游山道改至白云峽中,寺廟逐步荒廢。牛心寺后山腳下有個“藥王洞”,傳說是“藥王”孫思邈在峨眉山采藥煉丹的地方。洞高約5米,寬近3米,深5米多,洞底和洞口均有明顯的煙熏火烤痕跡,洞壁上至今寸草不生,據說是久經藥物熏烤的原因。牛心寺后有藥王洞,傳為孫思邈隱修煉丹之處。 查看詳情

清音閣

清音閣踞牛心嶺下,海拔710米,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左通洪椿坪、仙峰寺,右達白龍洞、萬年寺,過去為上山朝拜、觀光比經之地。寺廟雖小,地勢險要,山環水繞,景色優美,是我國佛寺園林建筑的典范。 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閣只有一個殿堂,供奉華嚴三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 清麗景色 面對清音閣,展開的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卷,濃綠重彩,精工點染。 高處,玲瓏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 中部,是丹檐紅柱的接王、牛心二亭。牛心亭兩側各有一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雙翼,故名雙飛橋。坐在亭子里,眼前是山谷澗流,耳邊是轟鳴水聲,身邊還有蜜蜂和蝴蝶,不經意地在你身邊翩然。 近景,則為匯合于 ... 查看詳情

洪椿坪

以清幽靜雅取勝的洪椿坪,座落在中山群峰環抱之中,海拔高度1120米。林深、廟靜、水清、氣朗,是山中避暑勝地。 現有殿宇三重,氣勢巍峨,蔚為壯觀。主要建筑有觀音殿、千佛樓以及林森小院和禪堂、僧舍等。 觀音殿的右前方有一泓清泉,人稱“錫杖泉”。相傳,明代時的香火旺盛,僧眾云集,但寺廟里 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禪師持杖祈禱,用錫杖鑿巖引水,感動了天池仙女,就給這里送來了一股清泉。時至今日,錫杖泉依舊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洪椿坪晉時為印度寶掌和尚結茅處,宋代建寺,名千佛庵。明初楚山和尚擴建為大寺,名千佛禪林或千佛禪院,后又歷經了數次整修。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稱洪椿坪。寺外現存洪椿古樹二棵, ... 查看詳情

伏虎寺

伏虎寺始建于唐代,南宋紹興年間改建。清順治年間,貫之和尚率弟子可聞大師重建寺院,歷時二十余載始成,名“虎溪禪林”,亦稱伏虎寺,為全山最大寺廟之一。伏虎寺得名,一說寺院附近山中有虎傷人,寺僧士性在此建“尊勝幢”鎮之,改名伏虎寺。一說因伏虎寺的后山形如伏虎而取寺名。進入寺門便是彌勒殿,殿內供金身泥塑彌勒坐像,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彌勒殿之上,為普賢殿,供奉普賢金身。最上一殿供三尊大佛,金身輝煌,法相莊嚴。雖為三身,實乃一佛。大雄寶殿左側,有華嚴銅塔亭,亭內有明代鑄造的紫銅華嚴寶塔,塔高5.8米,共14層,塔身鑄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體內外鐫刻著《華嚴經》文。華嚴寶塔以其時代久遠、體形高大和鑄造精良 ... 查看詳情

洗象池

洗象池四周白云縹緲,古木參天。明末只是一座小庵,僧人在這里燒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年間行能大師擴建為“天花禪院”,因寺內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傳普賢菩薩乘白象過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池。清康熙時擴建,從而成為一座寺廟。現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客寮等。第一殿為彌勒殿,殿內供奉彌勒佛像高2米,殿后為金身護法韋馱菩薩像。殿兩旁為客堂,內有民國時期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贈送的楠木椅12把,椅背上題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誠團結,實現和平”。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額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書。殿內供奉普賢菩薩騎象金身,兩旁為脫紗十八羅漢。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蓮臺之上,高約3米。第三殿為觀 ... 查看詳情

仙峰寺

仙峰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又名仙峰禪院。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擴建,明末毀于火,清乾隆年間再建。寺宇屋面全為錫瓦、鋁皮所蓋,襯托于濃翠欲滴的蒼藤古樹之中,有“碧海圭玉”的美譽。仙峰寺第一殿原為財神殿,后改供彌勒菩薩,稱彌勒殿,現又改為財神殿,匾額“仙峰禪林”。殿堂內左壁懸掛木屏四扇,簡述仙峰寺沿革及九老洞的傳說。第二殿是大雄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兩旁十八羅漢,背面供奉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全為脫紗佛像。第三殿是舍利殿,供奉漢白玉雕刻的藥師佛像。有舍利銅塔,六方七層,高3.6米,通體敷金,金光閃閃。仙峰寺位于仙峰巖下,海拔172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