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成初期


工部局宰牲場自落成就以其規模和先進的生產工藝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宰牲場。并幾乎壟斷了租界甚至滬上絕大多數的鮮肉生產和供應。并通過沙涇港、虹口港出港,沿水路遠銷周邊地區。


日偽時期


民國26年8月(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上海,強占沙涇路宰牲場,成為強制性的“官辦”宰牲場,到埠的肉食牲畜大多在沙涇路宰牲場生產加工,使私營宰牲場(作)業務清淡,處境困難。

民國時期


民國34 年8月(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市國民政府衛生局接管了沙涇路宰牲場,并成為上海市第一宰牲場,不久發展成為遠東地區最大規模的宰牲場和上海三分之二的鮮肉供應地。

解放至改造前


1949年5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進駐市立第一宰牲場,并于6月8日起,由軍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衛生處派員正式接管該場。從此宰牲場徹底擺脫殖民、租界等外衣,回到人民手中,成為服務于人民的名副其實的上海市第一宰牲場。

解放后這里成為上海市肉食生產加工的主要基地和試驗發展先進生產工藝的主要場所,同時發展成為食品加工國際交流的主要企業。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處于市中心的鮮肉生產加工逐漸轉移至郊區,這里也逐漸淡出上海食品加工行業。1997年,九龍賓館在宰牲場南側區域建造。2002年這里完全停產,至改造前,這里一直處于空置狀態。


蛻變


歷史,使這座建筑掩映在塵埃中成為一塊“璞玉”;歷史,又將使這塊璞玉蛻變重生,被打磨成一塊尊貴的美玉。

2002年春節,原上海市房地局高級工程師、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薛順生老人的一個侄女在上海九龍賓館舉辦婚宴。席間,老人無意中推開酒店的窗戶往下看,他看到了一座巨大的貌若迷宮的圓頂建筑。這位長期致力于保護歷史建筑的老人意識到這一定是座不同尋常、有著特殊意義的老房子。此后,經過多方調查、多方奔走,這座建筑的來龍去脈逐漸清晰,遠東第一宰牲場重又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2004年,現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秘書長何增強、寶山區副區長夏雨聞知有這樣一座建筑,第一次來考察這座建筑。它雖然衣衫襤褸、支離破碎,他們依然被其美麗特質所震撼、所打動。

此后,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多次組織考察、論證這座建筑,他們開始籌劃如何保護修繕這座老建筑?又如何賦予他全新的生命力?

2006年8月,上海創意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正式啟動它的改造修繕工程。

化蝶


鳳凰涅磐,莊周化蝶。從歷史中走來的1933老場坊,揮揮衣袖,彈落歲月的塵埃。它以創意的加冕,成為自由創造、自由創想的空間;它將文化、時尚、創意、經典進行匯聚交融,它將展示、交流、發布、交易集成一體,它羽化成“創意生活體驗中心”的美麗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