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東崖禪寺

東崖禪寺于1995年重新修建,在百歲宮周邊,現佛教建筑主要有大殿、圓通殿、寮房等。現任監院果慈法師,32歲,江西人,1991年出家為僧,師從慧心法師。東崖禪寺大殿,坐北朝南,寺額為明旸法師所題。皖南民居寺,馬頭墻,琉璃瓦;高9米、長27.2米、寬10.6米,建筑面積369平方米。內有大雄寶殿和地藏殿。大殿南坡懸崖建有“飛虹橋”,長22.8米、寬2.5米、高10米。中有六角亭,與崖南平崗相連,堪稱“天塹變通途”。東巖西北谷有一泓清泉名“龍女泉”,相傳僧地藏初結茅,繞行擇居,頗渴,有女告以泉處,地藏發石果得泉。此即“龍女獻泉”故事的由來。東崖寺歷史:明正德年間周經和尚在東崖結茅,王守仁游九華時曾與其 ... 查看詳情

化城寺

位于東崖西側,芙蓉峰下。東晉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為庵。唐至德年間改建,定名為化城寺。游覽指南:現在的化城寺,山門和藏經樓為16世紀所建,大雄寶殿和后廳為19世紀重建,寺內辟有九華山文物展覽館。迎面是一座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有“娘娘塔”和當年地藏放生的月牙池。寺廟前后有四進,分門廳、大雄寶殿、后進和藏經樓,現為九華山文物館。四處廳樓隨地勢漸高,結構自然,門楹窗柃、斗拱梁柱和臺階基石上均刻有精巧美觀的圖案。殿內有康熙御書“九華圣境”橫匾和乾隆御書“芬陀普教”橫匾。后殿首明代崇禎皇帝御書“為善最樂”橫匾。寺名起源:“化城”源出於《法華經》中的佛教故事。傳說釋迎牟尼與小徒下鄉布道,忽為山險所阻,小徒饑渴交加 ... 查看詳情

大興肉身殿

大興肉身殿系上海居士李正有、章景賢樂施凈資1萬余元為供奉大興和尚肉身所建。大興和尚名釋大興,在九華山修持60余年,行住坐臥時時不忘念佛,始終如一。日常下山閑游自在,每至村落,方便治病,手到病除,不收分文,因此深受群眾尊敬。他的肉身應跡,佛教界認為證實了戒定慧三學之真功夫不可思議,修行人之身心具有殊勝深造奧秘的妙用。殿堂正中玻璃龕內端坐著大興肉身,顏面如生,喉節可辨。右墻邊陳列著大興遺像,穿破了的袈裟和僧鞋,以及出缸的羅漢念佛珠、指甲、衣帽鞋灰片等。建國以來九華山佛門第一座真身——大興和尚肉身。交通從煙霞園園門口南行100米至岔道口,向西拾級登山,過雙溪寺即至。 查看詳情

閔園尼庵

閔園有20多座尼庵,尼眾集中,建筑特色鮮明。小型尼庵僅一、二進,單門獨院、廟舍合一,中為佛堂,兩廂是居室。中等規模的一般為兩進廳堂式樓宇,中設天井,內落水,有的加大一些深度和高度,風格不變。這些尼庵一律白墻褐瓦、小外窗、馬頭墻,寓佛殿、居室于一體,生活十分方便。尼庵一般都置院落,內有花房或菜畦,綠蔭環抱,環境清幽。 查看詳情

甘露寺

甘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玉林國師朝禮九華,途經此地,贊曰:“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時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聞之旋即離洞,并得青陽老田村吳爾俊等人資助破土建寺。動工前夜,滿山松針盡掛甘露,人稱奇跡,故得“甘露庵”名。洞安在此兩度登壇說戒后,仍歸伏虎洞。乾隆間住持僧優曇開壇傳戒,成為叢林。今存大雄寶殿、配殿、寮房、鐘鼓、碑刻等文物。著名的九華山佛學院,便設在甘露寺內。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另有祗園寺、百歲宮、東崖寺),寺的正門樣式獨特,進門即見后墻,到大殿要從兩旁山墻的小門才能進去。交通坐落九華山北麓,九華山大門進山不遠處,即半山定心石下。 查看詳情

吊橋(半山寺)

吊橋是半山寺的俗稱,半山寺古名“翠云庵”。小廟背依嵯峨山峰,前臨千仞絕壁,險峻異常。半山寺庵瓦舍5間,正中三開間為佛殿,兩邊為僧人住房。殿前為室內走廊,下裝板壁,上安玻璃,可憑窗遠眺。走廊東西各開一扇小門供出入,是步行游天臺往來的咽喉要地。游覽指南:由吊橋再拾階而上,至祝福樓,在此小憩時,西望鴿子峰,峰下一松揮臂迎客,酷似黃山迎客松。北看壁虎吞石、青蛙朝客,栩栩如生。再上,見摩巖石刻,上幾階即至觀音峰。半山寺周圍萬木蔥蘢,碧云堆翠,西有打鼓峰,北靠獅子峰,東有關刀峰(關刀峰即關刀石,由觀音寺、拜經臺等處眺望,巨石突兀,上裂紋彎曲,形若關羽“青龍偃月刀”)。近處還有古老的石雕三級浮屠。小貼士:登山 ... 查看詳情

通慧禪林

始建與清初,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1988年住持僧仁義重修,恢復道場,香火日盛。該寺座東朝南,由5座民居式殿宇組成。相傳比丘尼仁義在五臺山受戒出家前曾潛心中醫,懸壺濟世,后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后云游四方,1995年在九華山坐化。1995年11月比丘尼仁義法師85歲時圓寂。其徒遵師囑,將其遺體坐缸存放。1999年1月開缸,其肉身完好,今裝金供奉于通慧禪林,擬建悅殊殿以安放。大殿以南及后殿大花廳仍稱“通慧庵”。交通東崖西麓,九華街東南端。 查看詳情

程九萬墓

程九萬墓地現存有石羊、石馬、石虎及“宋名臣華文閣待制青陽開國公程九萬神道碑”一塊。其子程槐繼父志,在天柱峰側建的閎肅書堂。程九萬(生卒年不詳),字鵬飛,九華筆架山東麓人。曾在雙峰下筑室讀書,故號雙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進士,歷任武康知縣、司農主簿、太府丞、兩淮鹽運使、襄陽安撫使等職,官至華文閣待制,為人正直,卓有政績,百姓稱為“程青天”。朝廷封“青陽開國公”。著作有《九華詩百首》、《歷陽記》10卷,又合九華六圖為二圖(已佚)。交通自青陽縣汽車站乘車沿青通河南行10公里至朱備駱村,再沿田野公路西行1.5公里即到四門口。拐彎處路右山坡有福海寺,寺后便是程九萬墓。 查看詳情

翠峰(天柱庵)

翠峰,有滴翠、翠微、翠蓋三座山峰。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滴翠峰如壘砌三層,上大下小,又稱上翠峰、下翠峰、中翠峰。天柱庵:峰前的翠峰寺,寺原名“天柱庵”,系唐未從天柱峰下拆遷重建的。清光緒年間,著名法師月霞等人從湖北而來,在寺內創辦“華嚴大學”,專門講授《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名的虛云和尚,當時以僧伽學員身份在校聽經參學。“華嚴大學”正式學僧三四十人,前來旁聽講經的更多。凡愿來聽經的“四眾弟子”都可列席。北有天香嶺、升云峰等,西北有獅子峰,南有雙峰,下有舒姑泉、雪潭等名勝。交通過雙溪寺、大型肉身殿,向南至翠峰寺、六畝田,便是翠峰滴翠。門票無(開放時間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半) 查看詳情

二圣殿

二圣殿是為紀念金喬覺兩個舅舅的九華山之行,在山腳下為他倆立廟祭祀,供食葷素不拘。二圣殿為一江南明代民宅式建筑;殿門臨上山古道,龍潭溪從東南而來,繞寺而過,環境幽雅。殿里供奉的“二圣”,頭戴烏紗,身穿朝服,腰束玉帶,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龐豐潤,黑色的三絡胡須齊胸,明亮的兩只眼睛炯炯有神;兩尊金色塑像酷似孿生兄弟,他們便是金喬覺的兩位舅父。過去,在皖南一些地方流傳一種“二圣會”的集會,即夏歷七月三十日做“地藏會”,焚香、誦經,參加者出錢辦素齋聚餐。翌日,即夏歷八月初一辦“二圣會”,祭祀金喬覺的兩個舅舅,供席有葷有酒,參加者同樣焚香禮拜,聚餐時則是大酒大肉了。過去一些善男信女到九華山朝拜,見廟燒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