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華嚴洞

華嚴洞,位于中閔園,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內。巨巖北端上翹,呈窩掌形。洞前筑墻成屋,進門見古洞,深丈余,高七尺,寬二丈五尺左右,隔成內外兩間。外間供佛像一尊,內間筑成小樓,下鋪地板,窗明幾凈,幽靜異常,別有洞天。西側相連的是華嚴海慧寺。寺外是遠山、近壑、山泉、幽澗,宛如世外桃源。華嚴洞傍臨小溪,幽篁遮天;周圍嘉木繁盛,靈草叢生。洞周圍的高峰深谷,嘉木繁盛,靈草叢生,有石斛、石耳、靈芝、黃精、首烏、丹皮等貴重的野生藥材,是著名的“藥谷”。在藥林、靈草之間,飛鳥眾多,舌簧悅耳。其中有珍禽——搗藥鳥,又名“丁當烏”,與金錢樹(即青錢柳)、娃娃魚并稱為“九華三寶”。交通位于中閔園。門票開放時間:上午八點至 ... 查看詳情

磐陀石

磐陀石表面平滑如鏡,傳說金喬覺在此打坐時,峰頂的斗雞巖,又名金雞石,就主動地為他報時辰,以便讓這位苦修的和尚掌握時間。傳說金喬覺曾在此巖石上打坐、于云霧中閉目禪定達15年之久。佛教僧伽有冬日參禪、夏學教義的“冬參夏教”的習慣。參禪亦非晝夜枯坐,而是燃香計時,坐一陣,跑一陣,謂之“跑香”。冬日坐禪,在禪堂(禪房)內有防寒設備,還有一套規則制度。野外,寒風凜冽,很難在冰冷的巖石上坐禪,又無法“跑香”,誰也說不清這位菩薩在這里是怎樣生活的。至于那個金雞石振翅報時的故事,則更是離奇了。交通過玲瓏石橋,沿羊腸小徑下50米許,可至磐陀石。 查看詳情

桃崖瀑布

桃崖瀑布由桃花沖經碧桃巖跌落,如水銀墜地,為九華山第一大瀑布。桃崖瀑布下面即是浮桃澗。相傳在九華山修煉的趙知微,晚年鶴發童顏,身著繡有“太極、八卦”圖案的圓領、寬袖道袍,頭束道髻,戴“九梁中”的黃冠,飄飄然有神仙之態,趙知微和弟子在風棲峰下遍植桃樹,暮春三月,桃花盛開,樹干枝頭花碧如玉。趙知微常與眾弟子同飲于碧桃林中。碧桃成熟了,他們也不采摘,任碧桃掉落深澗,漂流而去。當地居民坐享其成,從澗里撈食甘甜如蜜的碧桃,都說這是仙家賜給的“仙果”。澗溪因此得名為“浮桃澗”。桃崖瀑布懸瀑大而長,勢如建瓴,每季碧桃巖上桃花盛開,風景絕佳。唐進士王季文有“懸水落成千丈玉”詩句。清周贇在《碧桃巖瀑布圖記》中將此 ... 查看詳情

九華山文物館

位于化城寺內,是現化城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館設四進,分門廳、大雄寶殿、后進和藏經樓。文物館收藏和展出各種經卷、佛具、圣旨、玉璽和書畫共一千余件。其中有不少屬于稀世珍品,天井回廊里展有各種字畫,都是描寫本山自然風光的名作。銅鑄獨角獸諦聽:重250公斤,是九華山珍貴文物之一,傳說金喬覺當年是騎著這種獨角獸渡海由新羅國來九華山的;實際上,這件銅器是十七世紀明朝皇帝賜予的。《藏經》: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頒經為明正統五年刻本,共6771卷,用不同花紋和顏色的織錦裝裱,是明神宗之母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所賜。其頒經諭文已于清嘉慶二年不慎毀于火;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神宗頒賜“萬歷戊戌年七月奉 ... 查看詳情

肉身寶殿

坐落于九華街西神光嶺頭,周圍古木參天,濃蔭蔽日。 寶殿以塔為龕,原名金地藏塔,俗稱“老爺頂”。建筑面積705平方米。屬全國重點寺院。 相傳公元794年,金喬覺圓寂,依浮屠之法,生殮缸內,葬于神光嶺上。三年以后,僧徒圍著殮 缸造塔,后又在寬闊的塔基上興建殿宇,殿頂與塔頂相接。便形成如今著名的肉身寶殿。 游覽指南: 寶殿山門面北,紅墻森嚴,巍峨壯觀。正門高懸“東南第一山”匾額。 殿宇面闊3間,進深16米,地面鋪漢白玉石。塔基用漢白玉砌成。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 塔基,上矗七級八面木質寶塔“地藏塔”,高17米。每層每面設有佛龕,供奉地藏佛像。塔內 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薩,正面供“金地藏”塑 ... 查看詳情

天臺峰(天臺寺)

天臺寺:坐落在峰頂的地藏寺,古名天臺寺。來九華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稱之為“中天世界”。這里也是游客游九華必到之處。天臺寺前,左有龍頭峰,右有龍珠峰,對面十王峰。龍頭峰下為青龍背,因驕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龍珠峰,又名天臺崗,上有一顆巨大滾圓的巖石,名“龍珠石”。傳說九華是“活的龍脈”,青龍即居此高處,這顆“龍珠”,則是它戲耍的寶物。寺前巖壁上,有“非人間”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門在龍頭峰、龍珠峰間的渡仙橋下,由橋底登石階十余步,即進入寺內。拱形橋上的橫梁鐫“中天世界”4個大字。天臺寺歷史悠久,相傳千年以前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潔瓶僧常從羅漢墩來此與地藏晤談。現地藏禪寺,重建于清末民初,始為今日之規模。 ... 查看詳情

百歲宮

百歲宮原名摘星庵,建于明代,清末民初屢次修葺、擴建。為九華“四大叢林”(包括百歲宮、祗園寺、甘露寺、東崖寺)之一,建筑面積2987平方米。屬全國重點寺院。 供奉應身菩薩無瑕和尚肉身。相傳16世紀初,來自河北的無瑕和尚在云游了五臺山和峨眉山以后,來到這里修行,活到126歲。他死后三年才被發現,尸體卻未腐爛。眾僧十分驚奇,虔心供奉,改摘星庵為百歲宮。明崇禎皇帝封無暇為“應身菩薩”,將其尸體裝金,同時擴展廟宇。從此百歲宮名聲大振。據說應身菩薩十分靈驗,當地流傳著多則應身菩薩顯靈的神奇故事。 游覽指南: 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 ... 查看詳情

祗園寺

祗園寺位于九華街入口處。九華山唯一一座宮殿式廟宇。始建于明代,清末和民國期間重修和擴建,規模為九華“四大叢林”(百歲宮、化城寺、祗園寺、甘露寺)之首。建筑面積5157平方米,是全國重點寺院。祗園本來是印度佛教圣地,相傳釋迦牟尼在祗園宣揚佛教二十馀年,祗園寺就是取這個故事而得名。祗園寺通道刻滿金錢,以象征釋迦圣跡。寺院主要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講堂等9座單體建筑組成,除彌勒殿和大雄寶殿屬宮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整個建筑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寺院還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優美環境,引人入勝。游覽指南:該寺院雖按山門-天王殿(即彌勒殿) ... 查看詳情

大悲樓

又稱大悲寶殿。是慧深法師于1992年在國家級重點寺廟旃檀林東側擴建的梵剎寶殿,1993年8月6日,大悲樓上正梁剪彩,正梁剛一落位,便下起了滂沱大雨,此正巧應對了俗話所說的雨淋“萬年梁”,為大吉兆。主殿高六丈三尺,殿內長、內寬、內高均為19米,以與菩薩二月十九日誕辰、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的三吉日悉心相應。此殿格調獨特,雄偉壯觀。殿內供奉9.19米千手千眼四面觀世音菩薩像。周圍供奉84尊大悲像三十二應身和六位大德禪宗祖師像,殿前常行菩薩塔雙九龍壁,系漢白玉精雕細刻而成,是香客游人必到之處。另有大理蓮花寶座,慈眉善目,四周回廊大理石柱欄桿護持,上方雕龍刻鳳,金碧輝煌。此殿內附設齋堂、客房等設 ... 查看詳情

上禪堂

上禪堂約建于十八世紀,山門雖小,殿宇卻寬敞明亮,佛像栩栩如生,為高手之作。現存寺宇系清末建筑,面積1280平方米。民居式樣,別具特色。坐北朝南,山門卻開在大殿東側。門前東南有照壁相掩,宛若平臺小院,隔離市井。山門接一披間,即為彌勒殿。大雄寶殿與韋馱殿南北相對,兩殿間的天井屋面用明瓦覆蓋,形成一大敞廳,廳高10米、長14米、寬28.5米,寬敞明亮。韋馱殿南兩邊是4層樓閣的寮房。兩組建筑依山就勢,分布在兩級臺階上,構成完美的建筑整體。大雄寶殿內供釋迦、觀音、地藏、十八羅漢等塑像。韋馱殿中的韋馱像雕刻精細,惟妙惟肖。1994~1995年,住持僧體靈在原大殿西南側新建客堂,3開間,2層,建筑面積96平方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