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觀音洞

在普陀山梅嶺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 洞旁建一庵,明萬歷年間為茅篷,清康熙年間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年間又陸續興建,1983年,大殿內由浙江美術學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莊嚴。 洞后古樹成蔭,巨石層疊,上書“大士重現”四個大字。交通1號線到西天渡口下。 查看詳情

大圓通殿

大圓通殿即觀音菩薩正殿,因觀音菩薩從返聞自性證真圓通,得不可思議神通妙法,故稱“圓通殿”。“圓通”是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在佛教經典中,觀音是耳根通(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觀音菩薩能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故名觀音。大殿高18米,寬42米,縱深24米,為單層重檐的木結構建筑,頂蓋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莊重典雅,是典型的清初建筑風格。殿上供奉的毗盧觀音圣像高達8.8米,妙相莊嚴,觀照自若,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手結定印,為全山圣像之最。大圓通殿兩旁端坐著32座觀音應身像,展示了觀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現的各種形象。再加上中間供奉的 ... 查看詳情

寶陀講寺

選址廬干庵舊址,1999年11月6日奠基興建。建筑規模與普濟寺相近,故又稱第四大寺。其中軸線主體建筑為牌樓、鐘鼓樓、天王殿、大圓通殿、大講堂、大寶閣樓等,多采用北方明清宮廷式建筑風格;東西兩側建筑為方丈院、庫房、戒壇殿等,則采用南方古建筑風格。交通客運索道下站。索道(上行25元,下行15元,上下聯票35元)。 查看詳情

多寶塔

佛塔位于海印池南端,是一座高18米的五層方塔,雙層塔座,三層塔身,有臺無檐,全由太湖美石砌成。寶塔系元代元統年間由山僧孚中禪師募資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讓王等江南諸藩王資助,還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師與住持了余、了清等請無為居士陳性良募捐補修,形成現在的造型。上三層四面均鑿龕雕佛,造型別致,氣韻古雅,尤其是第三層四周的觀音三十二應身小像,神態溫和凝重,給人以親切端莊之感,其獨特的寶篋印式造型為全國罕見。佛像的背景為十八羅漢,每個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層石臺置石欄,石欄柱端刻有守護天神、獅子蓮花等圖案。石塔底層基座平臺較寬,頂層四角飾有蕉葉山花,四周欄下雕有四個龍頭,張口作吐水狀 ... 查看詳情

法雨寺山門

方亭西是影壁,原為磚雕三龍壁,上書梵文“唵嘛呢叭彌吽”(意即神力不可思議),文革期間被毀。后來在這里重建了九龍壁一座,正對著天王殿。此壁不同于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青石浮雕砌成,全壁雕刻鑲嵌精致,不露縫隙,猶如一整塊大石板雕刻而成。九龍壁高2米、寬12米、厚1米,極富立體感,壁中九龍昂首舞爪,騰云戲珠,形象逼真。法雨寺的寺門不同于一般寺廟的山門,不在中軸線上,而在東南角上,一條青石板路蜿蜒而上,弘一法師、蔣介石等都在這里留下過足跡。山門主建筑為重檐方亭,匾額青藍底鑲金字,上題“天華法雨”四字。 查看詳情

海會橋

從普濟寺前往法雨寺,要經過一段名為“玉堂街”的香道,香道的盡頭是一片名為“日蓮池”的池塘。蓮池匯聚錦屏山(法雨寺主山)南麓諸溪之水,水從山巖迸出,清冽異常,歷久不竭。此處所產蓮子,歷史上曾列為貢物,由杭州織造府進貢朝廷。池上有座海會橋,此橋是進入法雨寺的正路,橋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法雨寺住持化緣募修而成。橋前古木參天,幽靜淡雅。“海會”意指諸佛菩薩聚會在一起,其德之深與數量之多,猶如大海之廣闊無邊,故名。海會橋橫跨日蓮池上,將池分割為東西兩潭。橋為單孔石拱橋,長約20米、寬5米,兩側欄板的雙面浮雕上刻有各種戲劇故事、竹木花卉、飛禽走獸、蝦蟹魚鱉等圖案共52幅,雕刻精致,栩栩如生。 查看詳情

海印池

御碑亭、八角亭和普濟禪寺形成的中軸線將海印池一分為二,隔為東西二池。海印池上筑石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寬,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可供游人憩坐。橋南的御碑亭,琉頂重檐,錯彩鏤金,造型獨特,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立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亭中植有漢白玉御碑一尊,碑高5.2米、寬1.32米、厚0.32米,上鐫雍正帝所書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池西一座為長堍橋,四隅鏤有龍首,逢雨則有雨水從龍嘴噴出,輕煙裊裊,縹緲空靈。池東一座為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系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石獅子40座,古樸典雅 ... 查看詳情

妙湛塔

塔呈四方形,高27.6米,基座邊長16.3米。塔身三層,形似多寶塔,但比多寶塔高大雄偉。第一層塔身,正南面雕60尊羅漢朝拜毗盧觀音,西面雕58尊羅漢朝禮凈水觀音,北面雕58尊羅漢云游普陀勝景,東面雕60尊羅漢禮拜鰲魚觀音。第二層塔身,正南面為18羅漢朝圣觀音,西面浮雕44尊羅漢會聚南天門,北面36尊羅漢朝拜紫竹觀音。第三層塔身,正南面四海龍王偕48尊羅漢朝拜觀音,西面32尊羅漢聯歡會西天聽觀音說法,北面36尊羅漢聚會梵音古洞,東面28尊羅漢朝拜如意觀音。三層共雕522尊羅漢,衣飾神態各異。塔頂層設佛龕,內雕漢白玉四面觀音頭像,四有雕鳳首,塔頂置蓮花葫蘆。妙善題“妙湛塔”額。塔院占地面積960平方 ... 查看詳情

圓通禪院

原為圓通庵,建于明萬歷年間,1990年重建,系洛迦山主剎,座落于山腰叢林中。建筑面積759平方米,殿宇27間,依山起勢,坐落在山腰叢林中,門前一片山坡坪地,環境幽靜,空氣清新。主殿圓通殿供圣觀音像,坐落在妙湛塔東,西北緊鄰大悲殿。庭院中的大銅鼎,系仿天臺國清寺大銅鼎制作。殿后有龍泉古井,系一方形梵井,塊石砌筑,方廣丈余,井口塑龍首,泉水從龍嘴噴滴。近處有“仙橋”,系天然石梁懸掛于兩壑之間。 查看詳情

短姑圣跡

此地舊時原為海灘,灘上有闊十余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巖石,巖石石上鐫有“短姑古跡”、“慈航普渡”、“道義同皈”、“第一佛國”、“樂土”等14款題刻,出沒于潮汐浪濤之中。 古時候,船到短姑道頭邊,是靠不了岸的,需要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蓮二位高僧,因此間潮落潮漲,往來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 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札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客運碼頭建成后,這里便作為一處旅游勝跡對游客開放。 典故:相傳曾有姑嫂兩人發愿禮佛,湊資買船,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