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百步沙

百步沙沙質純凈、灘形優美,由于灘面較窄,受潮流和方位的影響,大海在這里也顯得格外溫順。清杭州人胡紹家《百步沙》詩云:“太子塔前沙,臨風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見惹微瑕。” 百步沙前,海域遼闊,海灘寬廣而平坦。沙灘中間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岡上筑有一小巧玲瓏的亭子,名師石亭,它與北端六觀亭,是供游人觀日出、聆潮音、沐海風的佳地。 夏日夜晚,此地更是海風習習,涼氣襲人,游客也多來此閑步乘涼。 1982年,這里建起了可容納游客3000-5000人的海濱浴場。浴場設有帳篷旅館、高速游艇、手劃橡皮艇,還辟有沙灘排球場、中央餐廳、KTV包廂、茶座、露天舞廳等娛樂項目。位于多寶塔東約百多米處海邊,南 ... 查看詳情

千步沙

千步沙在普陀山東海岸。自幾寶嶺北麓至望海亭下一片沙灘,長約1750米,稱千步沙,為普陀山上最大的沙灘。 沙面寬闊平緩,沙質柔軟細凈,北端有一巨石植根沙間,水落則石出,上書“聽潮”二字,均出自吳興書畫家王震手筆。向上有石階通往望海亭。登亭遠眺,漫漫瀚海一望無際。 目前,千步沙已開辟了海濱浴場和海上娛樂中心。千步沙南起朝陽洞,北接法雨寺,綿亙1500米,沙質純凈細滑。交通2號線在“法雨寺”下車,步行200米即到。 查看詳情

洛迦山

由普陀山到洛迦山航程約30分鐘。據傳“須經過二十四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島南、北 有三處碼頭供香客渡航,并建有磐石磴道3000余米,名“洛迦山香道”。恰如“四十八愿 塔”有聯云:“寂滅道場常樂我靜,洛迦勝境花木幽深。”。 船行蓮花洋,遠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詳地仰躺在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頭、頸、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有“海上大臥佛 ”之稱。 登上洛迦山極目遠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淡浮數山,是為葫蘆島 ;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紫竹林、梵音洞、千步沙……盡收眼底。 據說當年觀音大士就是由此跨越蓮花洋去普陀山開辟道場的。志載,明萬歷年間,有僧在山中結茅。至清末,山上有妙湛、圓 ... 查看詳情

紫竹林

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后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后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于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據歷代山志記載,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從五臺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面受阻,以為菩薩不愿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位于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滟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之處。交通1號線到“紫竹林”下車。門票紫 ... 查看詳情

二龜聽法石

一塊巨石上,附著兩塊酷似烏龜的巖石,一只展肢伸腳,似往上爬;一只踞于巖頂,回頭相望,仿佛正招呼后者趕緊跟上。二龜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叫絕。 典故:相傳二龜受東海龍王之命前來偷聽觀音說法,因聽得入迷,誤了歸期,化龜為石。一龜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一龜昂首伸頸,竭力攀援,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 查看詳情

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石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余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石2.7米,寬近7米,上寬下窄,呈菱形,曰“陀”。 上下石銜接處間隙如線,似連似斷,好象上石懸空掛在下石之上。“疑天外飛來,似神手擱置”是對磐陀石最相當的描繪。 相傳曾有人牽線割過兩石交接之處,由此證明二石并未相接,但今人有嘗試者卻都沒有成功過。(一說為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時,上石就會漂浮而起,用一根很細的絲線便可以橫割而過。) 磐陀石險如滾卵,頂端卻安穩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戲。石上鑿有石階,可緣梯而上到石頂。 石上有明萬歷年間抗倭將軍侯繼高題寫的“磐陀石”三個筆力遒健、勢如飛天的大字,最令 ... 查看詳情

心字石

此石平整光滑,石上鏤刻一巨大的“心”字,字高5米,寬7米,心”字的中心一點可坐八九人,整個字可容百人打座,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字跡蒼勁有力。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跡無從查考,但至少清代以前就已有此石刻。象這樣巨大的文字石刻,在全國也實屬罕見。“心”在佛教中泛指一切精神現象。心字石不遠處有蛇頭巖,民間傳說“佛試蛇心”即出典于此。位于西天門下石坡上,沿西天香道而上,心字石是第一景。全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其中心一點就可容七八人,整字可容百余人。交通1號線到西天渡口終點站下車即到,2號線在百步沙下車步行10分鐘也能到達。 查看詳情

五十三參石

在二龜聽法石上端有五十三參石,大者側立百尺,小者相累若卵,縱橫拱峙,參差錯列,不僅生態各異,而且移步變形。群石縱橫拱峙,天然布列,傳說為53名羅漢,在此聽觀音菩薩說法。隨著晨昏晴雨的交替和曉霧暮靄的變幻,這群奇譎的山巖,也會呈現出濃淡不同的色相。元代書畫家趙孟穎《游補陀》詩云:“澗草巖花多瑞氣,石林水府隔塵寰。”普陀山多奇石,而五十三參石是普陀山奇石最薈萃之處。 查看詳情

云扶石

“登云全要仗云扶,一片清光雪色鋪。飛人危巖倚不墜,花開色踏以跌。”在香云路中段的拐彎處,有方形巨巖矗立路側,巖面“海天佛國”四個大字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手筆,后來便成了普陀山的代稱。此巖上又疊一石,高插云海,險而且玄,石上刻著“云扶石”三字。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缽,承受天露。 歷史典故: 相傳1962年,郭沫若游山,至佛頂山,信口而出“佛頂山頂佛”,并向同行者征下聯。郭的秘書出“天一閣一天”以對,郭不以為佳,一姓郭的當地公社干部出“云扶石扶云”以對,郭沫若頗為贊賞,傳為佳話。 普陀山上,除云扶石外,另還有兩石較為著名,一為磐陀石,一為二龜聽法石。連同云扶石,合稱普陀三奇石。 查看詳情

南海觀音立像

立像臺座三層,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臺2米,臺基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頂現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妙狀、慈祥,體現了觀音菩薩“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 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銅精鑄。觀音立像工程浩大,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南海觀音”題詞,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征。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南海觀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感謝網友wnglnlng提供圖片坐落于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郁,氣順脈暢,碧波蕩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