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氣預報

15 ~ 26℃
多云
西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罹劫紀念日
  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日  
    2010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日,系列紀念活動正式啟動。其中,以瓷器為主的出土文物展和以石刻為主的回歸文物展均為首次舉辦,也最受矚目。那些展出的石頭和修復瓷器,仿佛在痛說著圓明園百年滄桑。   
    3萬多瓷片拼出百件器皿,85件石雕輾轉回家。那些康雍乾三朝的瓷器雖然圖案精美、做工高超,但精品上的一道道白色石膏線,如同一道道疤痕,顯得格外“刺眼”。原來,它們竟然是從3萬多塊殘破的瓷片中拼出來的。   
    修復文物正式返還圓明園的日子是10月18日。眼下,修復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但大部分將要展出的官窯瓷器均已完工。
追索被劫散的國寶
  流失文物至少150萬件   
   “從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國內外的各類圓明園文物至少有150萬件。”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說,由于記錄圓明園擺設的“陳設清冊”沒有留存下來,可能毀于戰火,因而失去了精確排查圓明園流失文物的依據,這個數字也只是一個估算。   
    為尋找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圓明園管理處曾于2009年10月成立工作組專程赴美國進行尋訪,以摸底流失文物并完善文物資料數據庫建設,尋到超過400張老照片及流失文物。   
將持續進行國外“尋寶”   
    根據197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簽署的國際間共同保護文物與合法管制文物進出口協定,私藏贓物者必須將文物歸還原主。因此,陳名杰他們在出發之前,已經預感到此行可能不太順利。   
   “當時有一家博物館在初次見面時就帶上了律師,還以為工作組是來‘索要文物’的,所以準備‘對抗’到底。”陳名杰回憶道。   
    不過由于工作組一再強調此行意在“摸清家底”,而非追討流失文物,在美國尋訪過程中,工作組還是得到大多數博物館和有關機構的熱情接待。   
    陳名杰說,今后,圓明園管理處還將擇機開展赴歐洲和日本的尋寶之行,以期能建立一份較為完整的圓明園流失文物名錄。   
國外追討文物困難重重   
    建立流失名錄難,而追討流失文物回國更是難上加難。2009年初佳士得不顧中國方面的反對拍賣圓明園獸首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流失文物的回歸之難。   

    雖然文物流失國追討文物“回家”有相應的國際公約作為法理依據,但對于已經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特別是追討從圓明園流失的價值連城的文物,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在文物主權問題上,一直存在兩種爭議:一種認為文物是屬于全世界人類的財富,應該被存放在一個最有利于其保護的博物館,而不應該為文物國籍爭論;另一種視角則徹底否認了“最合適存放地”的說法,認為文物身上承載著該民族的文化記憶,應當歸屬所屬國,而不應是飄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符號。   
愛國人士回購文物獻祖國  
    據了解,現階段,中國的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可分為依法索回、國家購買、民間購買和捐贈,其中尤以后3種的社會關注程度更高。以圓明園12生肖銅獸首為例。其中,銅牛首、銅猴首與銅虎首是2000年保利集團花費近3000萬港元拍回的;銅豬首是2003年澳門愛國人士、全國政協常委何鴻燊斥資700萬港元買回捐獻祖國的;銅馬首也是何鴻燊于2007年再以6910萬港元價格拍得捐獻祖國的。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有關部門也多次運用法律和外交手段,在國際公約的框架下,通過國際合作,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比如,1998年從英國追索回從香港走私出境的中國文物3000余件;2001年從美國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陽五代王處直墓彩色石雕像;2003年從香港某拍賣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被盜的49件珍貴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