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气预报

15 ~ 26℃
多云
西南风<3级
查看天气详情

罹劫纪念日
  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日  
    201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日,系列纪念活动正式启动。其中,以瓷器为主的出土文物展和以石刻为主的回归文物展均为首次举办,也最受瞩目。那些展出的石头和修复瓷器,仿佛在痛说着圆明园百年沧桑。   
    3万多瓷片拼出百件器皿,85件石雕辗转回家。那些康雍乾三朝的瓷器虽然图案精美、做工高超,但精品上的一道道白色石膏线,如同一道道疤痕,显得格外“刺眼”。原来,它们竟然是从3万多块残破的瓷片中拼出来的。   
    修复文物正式返还圆明园的日子是10月18日。眼下,修复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大部分将要展出的官窑瓷器均已完工。
追索被劫散的国宝
  流失文物至少150万件   
   “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说,由于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这个数字也只是一个估算。   
    为寻找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曾于2009年10月成立工作组专程赴美国进行寻访,以摸底流失文物并完善文物资料数据库建设,寻到超过400张老照片及流失文物。   
将持续进行国外“寻宝”   
    根据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签署的国际间共同保护文物与合法管制文物进出口协定,私藏赃物者必须将文物归还原主。因此,陈名杰他们在出发之前,已经预感到此行可能不太顺利。   
   “当时有一家博物馆在初次见面时就带上了律师,还以为工作组是来‘索要文物’的,所以准备‘对抗’到底。”陈名杰回忆道。   
    不过由于工作组一再强调此行意在“摸清家底”,而非追讨流失文物,在美国寻访过程中,工作组还是得到大多数博物馆和有关机构的热情接待。   
    陈名杰说,今后,圆明园管理处还将择机开展赴欧洲和日本的寻宝之行,以期能建立一份较为完整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名录。   
国外追讨文物困难重重   
    建立流失名录难,而追讨流失文物回国更是难上加难。2009年初佳士得不顾中国方面的反对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流失文物的回归之难。   

    虽然文物流失国追讨文物“回家”有相应的国际公约作为法理依据,但对于已经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特别是追讨从圆明园流失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在文物主权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文物是属于全世界人类的财富,应该被存放在一个最有利于其保护的博物馆,而不应该为文物国籍争论;另一种视角则彻底否认了“最合适存放地”的说法,认为文物身上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记忆,应当归属所属国,而不应是飘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符号。   
爱国人士回购文物献祖国  
    据了解,现阶段,中国的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可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其中尤以后3种的社会关注程度更高。以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为例。其中,铜牛首、铜猴首与铜虎首是2000年保利集团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的;铜猪首是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斥资700万港元买回捐献祖国的;铜马首也是何鸿燊于2007年再以6910万港元价格拍得捐献祖国的。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多次运用法律和外交手段,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国际合作,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比如,1998年从英国追索回从香港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3000余件;2001年从美国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2003年从香港某拍卖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被盗的49件珍贵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