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如何积极抢救、妥善保护、科学整修和有效利用圆明园遗址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重大的政治、历史及园林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一直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和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回收了原属圆明三园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使用权,搬迁了园内全部住户和绝大部分驻园单位。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围墙。1984年12月动工整修福海,历时7个月。1985年冬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万花阵,均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开放。
1988年1月5日,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遗址公园试开放。2000年,《圆明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审批。
含经堂遗址的全面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工程、圆明园唯一残存古建筑的——正觉寺修缮一期工程的启动等重大举措推出,使圆明园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昔日的皇家园林,今朝成了游憩之地,同时又是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北京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