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建筑
八達嶺原為隘口,后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歷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墻、擋馬墻等,后來逐漸增建為長城,并修筑敵樓、墩臺。起自川草花頂,經石佛寺口、青龍橋東口、青龍橋西口、王瓜峪口、八達嶺口、化木梁口、于家沖口、黑豆谷口至石峽峪,全長約12千米。八達嶺長城、關城、城墻、要塞及關溝中部的居庸關構成明代北京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岔道城
在八達嶺火車站附近,有一座氣勢雄渾,建筑堅固的大城堡,這就是"北門鎖鑰"關城的前哨指揮部——岔道城。據《居庸志略》載:"八達嶺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為八達嶺之藩籬"。當時設有"把總"三名,駐兵八百員,在八達嶺長城中起著十分重要的軍事防御作用。
古炮
陳展于八達嶺關城內登城入口處的馬道旁,共有五尊鐵炮,為當時的先進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十一年(1638年)制造。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余里的張堡地方運來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制品。據《武備志》記載:"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后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一般。
關城
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有一座廟,名望京寺,內有石巖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經略邊務大理寺少卿吳一貫修建關城時,廟及牌坊皆拆毀。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墻下部用10余層花崗巖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墻寬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臺,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墻垛口。城臺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墻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墻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墻,兩墻均建于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墻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萬歷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均保存完好。
城墻
八達嶺長城城墻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墻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并騎、十人并行”;青龍橋一帶,山陡坡險,墻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城墻中線偏于外側,外側墻高,內側墻低。墻兩側用花崗巖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0.8~1米不等,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墻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墻上體為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城面上用墻磚鋪砌,使墻頂平整。墻磚長0.4米、寬0.2米、厚0.1米,每塊磚重15千克,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墻頂兩邊有磚砌矮墻,外側叫雉堞或垛墻,內側叫宇墻或女兒墻。垛墻為迎敵面,墻高1.7~2米,便于掩護人體,一般在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筑垛口,垛口之間距離約1米。垛口的磚是特制的,一邊為斜邊,碼在口上,呈扇面狀,外寬內窄,觀察面大。擋垛上部設有瞭望孔。墻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部分射孔和瞭望孔的磚面上雕有圖案花紋。內側宇墻高約1米。垛墻和宇墻都用城磚砌成,墻頂用一層脊磚。脊磚兩邊低中間高,或內側高外側低,便于排水。城墻頂部形成有墻的巷道,在兩邊墻根砌有小水槽,積水沿水槽流到較低處的宇墻下部,經出水孔把水引至墻外的吐水嘴上,瀉流城墻外。吐水口是1米多長的石槽,在長城內側,伸出墻體以外。每隔一定距離,城墻下部即開有一個登城口。口為券門洞,高1.8米、寬0.8米,門框用4塊規格一致的石料組裝,門內有石階,通向城墻頂上。城墻在跨過溪流、沙河的地方都用磚砌成水門,有的大如城門,如石佛寺水關;有的較小,像一座橋,城墻從橋上經過。城墻經過小路時留有一個過門,平時可以出入,戰時堵塞。
敵樓
云霧繚繞的八達嶺長城敵樓
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墻臺,也有上、下兩層的敵臺,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臺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臺突出墻外,收墻于臺內。已修復南四樓、北四樓及北五樓等16座敵樓。
①南、北四樓。位于關城南、北兩峰上,南、北各有4座敵樓,是最早開放游覽的地段。兩峰相對高差大、坡度陡,敵樓由低處向高處依次峙立,南北遙相呼應。從關城到南四樓,城墻長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樓與四樓之間,山勢陡峭,城墻逶迤約500米,最險要處坡度達70度。從關城到北四樓,城墻長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離長,但較南峰平緩。過第三樓呈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樓,此段有100余級臺階。這8座敵樓與敵樓之間的長城于20世紀50年代修復。北峰4座敵樓本為兩層,只恢復了3座,第三座的上層未恢復;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層也未恢復,南三樓上原有鋪舍,柱基依在,未復原。每座樓原來都有記載修筑經過的題名石碑,已無存,只留碑座。有的敵樓券門的門樞臼和放門杠的孔眼依稀可見。
②北五樓。券洞最多的敵樓。樓長9.25米、寬9.34米,上下兩層。從券門進入一層,內有許多券洞,每面4行磚垛,每垛之間都用券頂拱連,共30余個券洞托起第二層的地面。
③北六樓。面積最大的敵樓。樓長12.6米、寬8.5米,底層面積約100平方米。長面7行磚垛,寬面4行,垛頂發券,形成四方廊形 券道,中間留空,成為長方形天井。可從天井登梯上到樓頂。
④北八樓。海拔888米,為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敵樓,是俯瞰長城最佳之處,故又名觀日臺。樓內兩層,有梯可上。一層迎敵面有6個箭窗,其數目之多居敵樓之首。關城平臺到北八樓長城相距1500余米,相對高度228米。
⑤建有鋪舍的敵樓。新修復的敵樓中有兩座建有鋪舍。一是北十樓,一是南六樓。鋪舍是建在二層樓上的小屋,硬山頂,雕窗紅柱。
墩臺
八達嶺長城烽火臺
又稱烽火臺。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臺。墩臺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臺階,以繩梯上下;每臺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御網。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臺
又稱墻臺。指稍高出長城墻頂,四周砌有堞墻、垛口、射洞等平臺型建筑。此是古代士兵們的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御的地方。例如八達嶺關城門頂的平臺,即為城臺。
戰臺
修筑于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 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于敵樓。據明代劉效祖所著《四鎮三關志》記載,在戚繼光的規劃和督辦下,從山海關至北京的長城沿線,共筑敵臺、戰臺一千二百座(原計劃要建三千座)。當遇戰爭爆發之時,在敵臺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擊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一個戰臺一般需30人守臺、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藥300斤。此外,在戰臺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制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臺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并可與長城上的城臺、敵臺(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