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氣預報

18 ~ 32℃
晴轉多云
西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八達嶺長城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長城之一。這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八達嶺原為隘口,后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歷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墻、擋馬墻等,后來逐漸增建為長城,并修筑敵樓、墩臺。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后,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親征等等,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筑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為今天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回憶。

城墻:八達嶺長城城墻高6-9米,平面呈梯形。大部墻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并騎、十人并行”。青龍橋一帶,山陡坡險,墻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城墻中線偏于外側,外側墻高,內側墻低。墻兩側用花崗巖石條包砌,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墻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墻上體為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城面上用墻磚鋪砌,使墻頂平整。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墻頂兩邊有磚砌矮墻,外側叫雉堞或垛墻,內側叫宇墻或女兒墻。垛墻為迎敵面,墻高1.7-2米,便于掩護人體,一般在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筑垛口,垛口之間距離約1米。垛口的磚是特制的,一邊為斜邊,碼在口上,呈扇面狀,外寬內窄,觀察面大。

敵樓: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墻臺,也有上、下兩層的敵臺,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臺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臺突出墻外,收墻于臺內。

墩臺又稱烽火臺。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臺。墩臺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臺階,以繩梯上下;每臺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御網。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臺又稱墻臺。指稍高出長城墻頂,四周砌有堞墻、垛口、射洞等平臺型建筑。此是古代士兵們的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御的地方。例如八達嶺關城門頂的平臺,即為城臺。

戰臺:修筑于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于敵樓。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戰臺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并可與長城上的城臺、敵臺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其他長城

“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八達嶺長城,可以看到腳下的長城依山就勢,蜿蜒起伏,如一條不見首尾的巨龍在綿綿山嶺上翻滾爬動,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令人嘆止。八達嶺長城導游圖

門票

成人票:45元

兒童票:20元

其他優惠:旺季門票:45元淡季門票:40元持學生、老年證半價 1.2m以下兒童免費 紀念票(帶紀念郵票和明信片的)是45元,學生票25元。普通票成人40元,學生20元。乘八達嶺纜車來回程80元。

北京八達嶺長城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6:30至19:00

補充說明:夏季6:30—19:00;冬季:7:00—18:00,提供電子導游服務,中文10元/次,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各為40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