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天氣預報

12 ~ 27℃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張掖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金塔寺

金塔寺座落在馬蹄寺東南面,有東、西兩大石窟,均開鑿在陡峭的紅石崖壁上。石窟距地表60余米,沿211級石砌臺階拾級而上,可先進入東窟。這是一座寬9.70米,殘深7.65米,高6.05米的縱長形石窟。窟頂為覆斗式,中間有一中心方柱,眾多的高肉雕佛、菩薩、飛天把中心方柱裝飾得華麗輝煌。中心柱四面均為三層開龕造像,每層主題各有突出。四面龕頂楣拱兩側各懸塑飛天三至四身,相對凌空飛舞,其活潑輕盈的萬千姿態,具有呼之欲出的動感,為國內絕無僅有之作。與東窟毗鄰的西窟,形制與東窟基本相同,但規模略小于東窟,寬7.90米,殘深3.90米,高4.30米。窟內中心柱也分三層開龕造像。東、西兩窟除中心柱塑像外,窟頂和四壁 ... 查看詳情

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張掖的標志性建筑。大佛寺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里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大佛寺內建有牌樓式山門和四大天王殿、關祠殿、過殿、陪殿、廂房、臥佛正殿。正殿南為感應寺,北為金塔殿,后為藏金閣和 ... 查看詳情

木塔寺

原名萬壽寺,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塔。寺與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經隋、唐、明、清歷代重修。據《重修萬壽寺碑記》載,“釋迦牟尼涅盤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華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另史籍載,木塔創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年),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曾令尉遲敬德重新監修。明清時數次重修。最早塔身15層,清末被大風所毀,民國十五年(1926年)重修。木塔為張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掛風鈴。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外檐系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 ... 查看詳情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祈豐鎮,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涼時期(401年~433年)。洞窟依山勢開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東西2.5公里的范圍內。現存窟龕100多個,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禪窟1座,窟前寺院遺址28處。現存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萬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為穹隆頂、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中心柱上下分三層,下層為方形臺基,上面兩層每面鑿圓拱龕,龕內塑一佛像,龕外塑二脅侍菩薩,造像軀體健壯古樸。洞窟四壁及頂部彩繪壁畫,題材有千佛、說法圖、七佛、伎樂天、供養人等。窟頂繪伎樂飛天,窟壁上層大面積繪千佛,中部繪一佛二菩薩說法圖, ... 查看詳情

西來寺

西來寺座落在張掖城內西南隅,今西來寺巷。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慈云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扎木蘇所創。國師念甘郡無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準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年,慈云精舍改為寺院。建山門、中殿,還建樓五楹,以作藏經之所。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建筑繡角畫拱,藻井丹楹。云樓掩映,雄偉壯麗,一年四季香客云集,盛極壯觀。后因遭毀,西來寺曾一度頹廢。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允禵與平郡王納爾素臨幸西來寺,看到廟宇破舊,墻皮剝落,遂賜金令喇嘛劉勞藏繼承師志,重修寺廟,并賜名“西來寺”。后有地方紳士和商民紛紛捐資擴建,至雍正十年三月。共修殿樓十楹,有大殿、配 ... 查看詳情

鎮遠樓

鎮遠樓是仿西安鐘樓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磚砌的壇上,臺底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樓下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可以通過行人和小型車輛。洞門上方嵌刻著匾額,東“旭升”,西“賈城”,南“迎熏”,北“鎮遠”。樓上四面懸有匾額: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順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國棟反抗清廷,曾因誘殺巡撫都御史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守總兵劉良臣,燒毀此樓。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懸額四面:“九重在望”、“萬國咸賓”、“聲教四達”、“湖山一覽”。鎮遠樓于明正德二年(1523年)由都御史才 ... 查看詳情

艾黎博物館

座落于山丹縣城文化街,是一座中西結合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筑物。布局平面呈現四合院式,建筑面積1126平方米。六個展室,分別展出路易·艾黎生平(圖片、實物)、艾黎捐贈文物和山丹出土文物。1980年3月,艾黎將自己在華幾十年中收藏的20多類共5000多件文物全部捐獻給山丹人民。為了陳列展出這些珍貴文物,甘肅人民政府于1982年6月撥款建成此館,并確立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級旅游景點。門票10元 查看詳情

八硅墓營

八硅墓營在民樂縣東南15公里處。東為山丹霍城古址,西為背背山,簸箕凹山,亂疙瘩山等5個丘陵,布滿古墓。沿山腳為土穴墓,少數為子母磚室墓和埋葬兒童的甕棺葬。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券頂,單室。出土彩繪木器有車,塔,案,陶器有罐,耳杯,鼎,銅器有弩機,箭頭,長矛,弓箭等兵器及五銖錢。墓多為漢代官兵,相傳是霍去病屯兵之地。墓地西北有紫英城和古代屯兵的營盤遺址。地處祁連雪山北籬,經險隘可通過青海,古代為一軍事要地。相傳從山頭城堡入洞口,前行數十里有洞口可出,當時是古代地道,曾發現甲胄武士遺體,猶倚長矛。 查看詳情

道巷廟

亦稱老君庵,位于東街道德巷底,建于清代。整個建筑有山門,老君殿,三霄殿,喜神殿,大乘閣。與老君殿正對山門、建于高達一米多土臺上的,為一造型獨特的攢尖頂八勢亭樓。殿前連有卷棚,殿內塑有捧卦盤騎青牛的老君像。這是道教獨有的建筑風格,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殿門上有一副對聯,上聯為“八勢涵宇宙”,下聯為“雙龍衛乾坤”。廟內神塑比例勻稱,紋飾細膩,雕刻精美,神態自然。解放后曾設初小,后設東街街政府,今設道教協會。 查看詳情

牘侯堡

位于張掖城東南15公里處的堿灘鄉新溝村,建于漢代。途經新溝,舉目東望,巍然而獨存者即為牘侯堡。相傳匈奴鑄金人祀天于此。牘侯堡平面近方形,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52米。墻殘高6米,底寬6.8米,頂寬5.5米,以北垣最為完整。四角有園形角墩,直徑底8.5米,頂7米,殘高6米。東西中軸線上辟門,且各有一甕城。甕城南北長30米,東西寬20米,黃土夯筑,堡內原有祠廟,解放前已廢,現只剩部分殘墻。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