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殿
为弥勒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据《弥勒上生经》 、《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于佛入灭,上升兜率天(弥勒净土)内院。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向天人说法,广度上、中、下三根众生,谓之“龙华三会。”相传龙华寺的名称,就是取弥勒菩萨将在龙华树下成佛之意,所以龙华寺被称为弥勒菩萨的道场,因而建立殿堂供奉弥勒像。这里供奉的弥勒像和其他寺庙一样,相传是中国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名契此)形象,袒露胸膛,笑口常开。明旸法师咏诗云:
布袋空携会也么?终朝开口笑呵呵;
一生补处成真果,三会龙华阿逸多;
大肚能空天下事,慈怀普治世间疴;
华林园里度凡众,兜率宫中证佛陀。
第二殿
为天王殿。殿两侧是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像,面貌圆盛,姿态端严。与别的寺庙天王殿不同的是,这里还供奉着一尊天冠弥勒像。佛教认为,他是现在还住兜率天的弥勒菩萨的法相,他头戴五佛冠佩璎珞,称为天冠弥勒。
第三殿
为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法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
大殿前面西侧
供奉着二十诸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他们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蜜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辨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天、阎摩罗王。塑造精美,形态各异其中鬼子母神像旁边还站立着一个小神像,取材于佛经故事:鬼子母神生性残暴,爱吃别人的孩子,释迦牟尼为了教育她,扣来了她的儿子,并给她讲佛教与人为善的道理。鬼子母神后来带头孩子一起皈依了佛教。大殿后边两侧供奉着十六罗汉塑像,神态生动、庄严。
大雄宝殿后面
是一幅大型的海岛壁塑,取材于善财童子求法的佛教故事。善财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学、谦虚的佛弟子,四处向诸佛求法,先后向53位佛和菩萨求教。佛教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求教的第27位菩萨是观音菩萨。塑像的正中是慈禅的观音菩萨在大海中巡游,意为在无边的苦海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画面上有许多两手合十的小善财正在向各方求教。明吟咏《大难宝殿》曰:
大雄宝殿坐毗卢,万姓争燃香火炉;
白象普贤侍座右,青狮妙德永相辅;
华严三圣空中色,般若真宗有里无;
罗汉威灵神通显,诸天护卫作歌舞。
第四殿
第四殿是1983年重修的殿堂。殿内供奉三尊金身“西方三圣”,中间是接引佛“阿弥陀佛像”,左边一尊为观音菩萨像,右边为大势至菩萨像。与别的寺院不同的是,这里的观音菩萨是男相。在印度佛教史上,观音本是男的,传到中国后,从南北朝时期起出现了女相,唐代后女相盛行。殿内还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瑛法师书写的“莲风远被”匾额和明旸法师所书“清凉地”匾额。
第五开展工作丈室,是寺内方丈布教弘法之处。
第六殿
第六殿是藏经阁,收藏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和佛教经籍,陈列寺内历代珍贵的佛教文物。 在中轴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是清代遗留下来的三层重楼。钟楼上悬着一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铸造的青龙铜钟,同约2米,重达13000斤。“龙华晚钟”被誉为上海八景之一。
另外,大雄宝殿的西厢房里,安放着一尊用白玉雕成的玉佛,高1.5米,头上、身上镶了许多玛瑙、悲翠、宝石,眉如新月,慈祥端正,是香港佛教从缅甸请来送给龙华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