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利用地下水资源、采用水源热泵空调满足场馆供热制冷需要。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以地下水为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浅层地热能采集系统和建筑物内供暖与供冷系统组成的空调系统组成。   

    与传统的中央空调相比,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拥有众多优点。首先是环保,该空调无化学反应和污染排放;其次是节能,能效比极高。同时,该系统无需冷却塔、锅炉房,运行费用低,除可完成供冷、供暖任务外,还可提供生活热水。水上公园项目在静水艇库、主看台设两个水源热泵机房,为静水艇库、动水艇库以及主看台等建筑供冷、供热、生活热水。   
    除了空调系统,场馆还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照明技术。场地的主要照明来自150盏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应用单晶硅不可逆流、无储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既节约能源,又能够减少排放、保护环境,而且15年内免维护。其他灯则广泛采用绿色、节能、高效、长寿的环保灯具。采用的T5荧光灯管照明灯具,比T8荧光灯用电量减少45%,汞排放减半。同时, 灯具广泛采用就地电容补偿系统,提高灯具功率因素,使用高品质电子整流器,控制谐波含量,使电量降低至少30%,约400千瓦,减少对电网的谐波污染约30%功率因数大于0.9。
天然氧吧内自由享受奥运比赛
  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水面面积约63.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绿化率超过82%,再加上周边的地区的绿化,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由于是室外场馆,自然少了几分室内的拘束,在这里,观众可以要做的只是尽情的享受比赛。   
    走进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视野就会变得豁然开阔、长达2272的静水赛道清如泉水,波光粼粼,赛场内绿树环绕,碧水蓝天,交相辉映,让人一下子就感到心情舒畅。场馆内绿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绿化率超过82%。场馆外,6.3万亩潮白河森林公园中将赛场揽入怀中,形成以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为中心的天然绿色氧吧,气温似乎也比喧嚣的都市低了好几度。久居都市的来到这里,心里恐怕只有一个字——爽。   
    主看台位于静水赛区赛道西岸,紧邻终点塔,共有1200个坐席的永久看台和2800个临时坐席的临时看台,坐在这里,运动员终点冲刺的情景一览无余。在赛道的东岸,将搭建可容纳11000人的临时看台。除此以外将出售10000个站位。不要以为这些站位就一定很辛苦,购买站票的人可以在赛道两旁的指定区域内随便选择位置,你大可舒舒服服的坐在草地上甚至躺在上面欣赏比赛。   
    由于赛道超过了2000米,无论你坐在哪里,要想看清比赛全程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过不用担心,比赛过程中,将有专门的船载着专业的评论员全程跟踪比赛,他们将向现场的每一个人及时播报赛场的情况,同时进行精彩的点评。赛场的四周也将树立多块大屏幕显示屏,通过这些显示屏,观众也可以清晰的了解比赛的全过程。   
    与静水比赛相比,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更具动感。动水区位于水上公园的西南区域。赛道呈环状设置,总长515米。12000个临时座席就沿着比赛水道外侧弧形设置。坐在上面视野良好,可以观看到赛场内的大部分区域。皮划艇激流回旋赛场同样设有大屏幕显示屏,帮你了解比赛的细节和进程。
激流回旋静水场地集为一体
  座落于北京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首次创造性的将动水赛区和静水赛区放到了相隔不过数十米的同一赛场,既方便了运动员,也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为赛后利用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以往的奥运会,静水比赛和激流回旋比赛的比赛场地往往相隔一定的距离,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两个赛场就相隔45公里,是什么原因促使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做出了如此大胆的决定呢。   
    早在设计之初,场馆的设计师就专程对以往的奥运会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后发现,将静水赛区和动水赛区建在相隔距离不等的两块场地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运动员带来不便,而且建设成本也比建在一起要高。本着节俭办奥运的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设计师的脑海里——将动水区和静水区建在一起。   
    在借鉴了国际奥委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皮划艇年会专家的意见后,同时考虑到“静水”只适合观赏,大众参与性差,“动水”在参与性、娱乐性上就适合开发群众水上运动项目的特点,经过与业主单位的协商,目前世界唯一集激流回旋和静水场地为一体的比赛场馆跃然纸上。   
    要在相隔如此近的区域内,实现激流回旋场地和静水场地有机地结合,使得流动性本来就很强的静水和动水不会相互干扰,绝非易事。为了解决静水和动水相互干扰的问题,设计师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和测算,最终通过赛区的相对位置和水道的规划解决了这一难题。   
    目前,动水区采用泵送系统来提供动力。整个动水区共有六个泵,比赛期间将有四个泵同时启动,剩下的两个泵作为备用泵。通过四个泵,将水从终点湖一直抽到六米高的出发池,使赛道内水流速度达到12到18立方米/秒。   
    如今,这个凝结着无数人智慧的结晶,世界上唯一集激流回旋和静水场地为一体的奥运场馆已经竣工,由图纸变成了实际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