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蒼坡溪門

蒼坡溪門是整個蒼坡古村寨的正門,為元明時期建造。蒼坡村正門歷來又稱“車門”,它是一座規整的禮制建筑,其結構為木造牌樓式,斗拱構件粗壯,兩層屋頂各有兩層下昂,木柱由下往上向內微傾,為“側腳”作法。中間向上有五條橫梁。“車門”屬明清以前的建筑技法,風格可遠溯宋代。車門前有塊石鋪設的“進士壇”,從道路到進士壇有3級臺階,叫“三試階”,從進士壇到車門有7級臺階,車門下有4塊花崗巖拼成的“太師帽”圖案。車門里面有5塊石板聯成的“五龍”橋,也叫“鼎香”橋。這種種作法都有其確切含義,和當時的科舉取士制度緊密關聯。 查看詳情

進士牌樓

進士牌樓位于巖頭古村,是楠溪江同類建筑中氣派規模最大的一座。相傳在巖頭鎮上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巖頭村金昭身中進士,由大理寺左寺右寺副,遷任端州知府,嘉靖年間得世宗皇帝所賜立牌樓,立于金氏大宗祠正門前左側。牌樓平面呈橫長方形,三間四柱木構建筑,高7.63米,面寬9.90米,通進深2.35米。明間兩柱為方石柱,次間兩柱為木柱,用材粗壯,并在柱頭抹成小斜面。柱腳前后置石抱鼓,柱礎為覆盆式。牌樓兩外側立有四角柱,明次間均有闌額、由額、額枋等,各施雀替、丁頭拱。正額前后懸匾。頭拱粗壯規整,制作精致。屋子脊用薄磚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間屋脊兩端飾龍頭吻;次間脊端飾鳳頭吻,兩垂脊脊端 ... 查看詳情

陶公洞

陶公洞位于大若巖景區,在大若巖山腳下。洞高56米,寬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洞內晦明,隨云變幻,云歸則暗,云散則明。”洞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有三間觀音閣,閣前有可納數百人的講經壇。洞外建九楹前殿、鐘鼓樓、廂房及僧廚,洞內南側一條56級石梯通向上層“天臺”。天臺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閣。胡公殿神龕右下一罐狀“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內南側巖壁上有二條形長洞,謂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間燈燭輝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鱗片,昏明異形,遠近殊色。洞口絕壁上山溜滴珠,灑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陶公洞靠山面水,洞前有巨石,高約20米,稱“登仙石”。洞北側200米處,可見 ... 查看詳情

孝思祠

孝思祠,位于花坦鄉廊二村,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該祠規模宏大,制作精美,為明代典型建筑。祠堂坐西朝東,占地1200平方米,由影壁、門廳、兩廂、戲臺、正廳等組成,面寬17.82米,進深37.4米。東面開三組雙扇大門,中門由基座開槽作為通道。戲臺居中,單間亭閣式,頂棚設八角藻井,五重斗拱。正堂梁柱用材粗獷,柱礎多為木質。明、次間12根經柱柱頭齊平,俗稱“十二平”,為他處建筑所罕見。該祠規模宏大,制作精美,為明代典型建筑。 查看詳情

紅十三軍舊址

五尺村,靜謐恬適,位于楠溪江上游、巖頭村西北約6公里處。該村的四份祠堂,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所在地。如今,該軍部舊址南側七、八十米處的山崗上,矗立著紅十三軍紀念碑。碑高十米,張愛萍將軍手書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十三個熠熠生輝的金色大字,鐫刻在碑體的青石上。背景知識: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提出要發動浙南地方暴動,成立紅十三軍。5月9日(農歷四月十一),正式宣布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設在永嘉縣五尺村四份祠堂。五尺村地勢險要,當年是浙南地區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最早的一個村莊,當時該村僅二百多戶人家,就有113人參加了紅十三軍。 查看詳情

仁濟古廟

蒼坡村的東池、西池之間有一座仁濟廟,是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由十世祖伯鈞公始建。現該廟已被辟為蒼坡民俗館。相傳西晉永康年間,浙南地區洪水為患,有“周凱”者,因為民博斗洪水而死,奉為“平水圣王”。古廟是按照《周禮》“前朝后市”的構思設計的,四合院式,門屋與正殿都是五開間。廟宇三面臨水,中間庭院做“水天井”,應以水克火之風水說法。廟前有3棵3人合抱粗的柏樹,至今已八百多年。東池北端有一座“水月堂”,四面環水,花墻隔漏,古樸典雅。堂南端有一小院,內挖小水池,如明鏡鑲嵌,可鑒日月。水月堂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是八世祖李霞溪為紀念其為國犧牲的胞弟李錦溪而建。交通從巖頭到蒼坡可乘 ... 查看詳情

東宗慘案舊址

東宗祠堂位于巖頭鎮巖頭村南端。1932年5月23日,國民黨省防軍于此殺害紅十三軍第一師官兵22人,雷高聲等7人被押解至溫州殺害,制造了聞名全國的“東宗慘案”。舊址為晚清四合院式木構建筑,坐南朝北,占地1200平方米。 查看詳情

金貫真烈士墓

金貫真烈士墓位于巖頭鎮嶼山南麓。始建于1973年,1985年重修。墓坐北朝南,進深15.8米,面寬12.7米,占地200平方米。墓前山麓北側有74級石階通往墓陵。墓室后靠正中上方豎立墓碑,高7.55米,原先體正面青石板上鐫刻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署“金貫真烈士永垂不朽”9大字。1984年列為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金貫真(1902-1930),又名家濟,巖頭人,1925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為溫州獨立支部主要成員。北伐時任東路軍總指揮部秘書兼黨團書記。1927年秋赴蘇聯中共大學深造。1929年8月回國任中央巡視員,浙南特委書記,紅十三軍政委,1930年5月18日返溫時被捕犧牲。 查看詳情

望兄亭

蒼坡村南寨墻上有一座望兄亭,與南邊方岙村的送弟閣遙遙相對,這里還流傳著李氏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話。望兄亭與西側的仁濟廟、大宗祠、車門一起組成蒼坡村重要的公共中心,并和寨墻上那鐵臂虬枝,濃蔭如蓋的古柏構成了一段村落立面活潑靈動的輪廓線。典故:南宋年間,蒼坡村有李氏兄弟二人,和睦情親至深。后因兄遷居方岙村,仍來往不絕。兄筑“送弟閣”,謠望嫡歸,而弟構“望兄亭”,以慰思兄之情。 查看詳情

嶼北武裝起義紀念亭

為紀念嶼北武裝起義,1985年,在嶼北村口建造了紀念碑亭。紀念碑高6.3米、碑身長寬各0.9米,碑座長寬各2.3米,著名書法家任政書寫碑名:“嶼北武裝起義紀念碑”。紀念碑后,建有一座紀念亭,亭基長7.5米、寬5.8米,四面環有1.6米寬的走廊,廊外有水泥鋼筋欄桿,亭頂為水泥平臺。亭的正面鐫刻原浙江省委書記王芳題寫的亭名:“嶼北武裝起義紀念亭”。原甌北中心縣委書記、永樂人民抗日自衛游擊總隊政委胡景堿撰寫碑記。背景知識:嶼北村曾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十三軍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甌北縣委的主要駐地。從1945年3月到5月,先后五次擊退了頑軍的反撲和“清剿”,其中第五次“清剿”中,國民黨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