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埭頭古村

埭頭古村位于大若巖鎮境內。古稱埭川或埭谷,地型由西向東傾斜,其型如船,人稱船型之地。埭頭古村建于元代后期,背依九螺山,丹崖如染,面對梧山,蒼翠挺秀,為陳姓血緣聚居之村落,現有1400余人。埭頭古村以陳氏大宗祠到臥龍崗為中心區,分布著陳氏宗祠、積翠祠、墨沼池、墨沼生香、裕后祠、屈廬等古建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尤以華祝祠(亦稱魯班祠)與松風水月最為著名。在這里可看到士習民風、耕讀傳家的深邃文化底蘊。華祝祠、松風水月宅、裕后祠與臥龍崗構成的空間,灑脫雋永,層次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巨大的古樟樹,別致的水井,優雅的竹林,讓人流連忘返。對面梧山上大片森林,人稱鳥播林,傳說是埭頭的先 ... 查看詳情

溪口村

溪口村又名合溪村,位于楠溪江東岸巖坦溪出口處。北宋時,始祖戴天旭從仙居皤灘遷來,逐步形成血緣村落。村莊背山面溪,呈半月形,現有人家561戶。溪口村是楠溪江中游段的起始點,也是舟筏運輸第一埠。昔日村前500多米長的溪潭兩岸停舶著一排排的舴艋舟,多時達100余只。溪口村在南宋時曾出過“一門三代四進士”的世家,其中戴蒙、戴侗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著作宏富,史籍有傳。該村的東山書院,是楠溪江最早的書院之一,為南宋進士、曾任太子講讀的著名理學家戴蒙辭官之后所創辦。由于成績斐然,朝廷賜名“明文”。書院南側有一座花園,寬約12米,長度大略與書院相等。花園兩端是書院山長住宅,有一道小門通向講堂。溪口村山明水 ... 查看詳情

麗水古街

麗水古街建于巖頭村村落東緣的蓄水堤上,蓄水堤是建于明嘉靖年間,當時地方宗族規定堤上只許蒔花種樹與建亭,不準筑屋經商。到了清代,巖頭村長堤成了擔鹽客的必經之路。清末之際,長堤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商業街。如今的麗水街是巖頭村較具規模的商業街。全長300多米,有90多間店面,每間面寬約3米,進深10米,為兩層樓建筑。成列的商店前,空出2米-2.5米寬的道路。有屋檐披蓋,以利于行人遮陽避雨。麗水街南端是寨墻的南門,門邊高階上有乘風亭。離亭不到50米,還有一座接官亭,重檐攢頂,樸素莊重。兩亭與麗水古橋一起為麗水商業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接官亭:所謂“接官”,帶有向往科舉功名的意思。亭中有對聯曰“名師留奇 ... 查看詳情

芙蓉古村

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里。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始祖陳拱偶爾經過這里時,因見此處土地肥美、水草豐茂,就從瑞安長橋遷來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緣村落。又因村西南有芙蓉三冠,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為村名。芙蓉村在南宋末年因抗元兵,曾遭焚毀,直至元至正元年(1341)重建。 現在的芙蓉村占地215畝,現有400多戶人家。村子至今仍然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劃面貌。在村內道路交匯點有高0.2米,面積2-3平方米的方形平臺,稱為“星”,村內水渠交匯點有方形眾多水池,水池稱作“斗”,合在一起為七“星”八“斗”。 芙蓉池、芙蓉亭 村中心最大的水池芙蓉池東西長43米,南 ... 查看詳情

林坑

林坑位于黃南鄉境內。林坑人絕大部分姓毛,已有700多年建村歷史。相傳最早的時候由林姓居住,后來不知何故,林姓人家與附近道基村的毛姓易址,毛姓人家在林坑生息繁衍下來。林坑最初是因為香港鳳凰衛視副臺長,號稱“中國航拍第一人”的趙群力,在此地不幸殉職而聲名大振,從不知名的小山村轉為驢友們熱衷的旅游熱點。林坑并非徒有虛名,這里擁有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它們都有100年以上的歷史,而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木屋早已超過200年。造型玲瓏剔透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古樸自然。依山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和諧統一。村中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白云時而繚繞,讓人不知身處何處。交通1、林坑位于永嘉縣的邊緣。巖頭去林坑 ... 查看詳情

巖頭古村

巖頭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畔,介于蒼坡和芙蓉之間,距永嘉縣城38公里。因地處芙蓉三巖之首,故名巖頭。該村始建于初唐。宋末元初,始祖金安福(1250-1318)從附近的檔溪西巷里遷居于此。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由八世祖金永樸主持,進行全面規劃修建。因地處芙蓉三巖之首,故名巖頭。現有居民8000余。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巖頭村的正門是北門,稱“仁道門”。門里大街西側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宗祠前為進士牌樓。進士牌樓,是楠溪江同類建筑中氣派規模最大的一座。與大宗祠隔街相對的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造的石質謝氏貞節牌坊。仁道門、大宗祠、貞節坊和進士牌樓形成巖頭的禮制中心。巖頭 ... 查看詳情

嶺上人家

嶺上人家位于鶴盛鄉嶺上村,距石桅巖景區小三峽入口處約3公里。該自然村屬羅川行政村管轄。據羅川《金氏宗譜》記載,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人家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的嶺上自然村,共47戶,193人。“嶺上人家”背山面溪,四周山色青翠欲滴,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村內房屋外觀一仍其舊,顯得樸素大方,屋內卻經過精心改造,已成茶肆客舍,是問茶歇腳和享受臘酒雞黍式“農家樂”的絕好去處。 查看詳情

黃皮寺

黃皮寺位于溪下鄉黃皮村。始建于北宋年間,現存建筑屬晚清,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由金剛殿,大雄寶殿,兩廂房36間組成合院。1992年,列為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11月19日,中共永嘉中心縣委領導暴動農民在溪下成立革命委員會和紅軍游擊隊,黃皮村貧苦農民踴躍參軍。次年2月3日,紅軍游擊隊在黃皮革命群眾支持下,擊敗仙居十八地地方民團。3月上旬,中央軍委派胡公冕到浙南領導武裝斗爭,集合永嘉、仙居等地農民武裝在黃皮寺整編,并成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胡任總指揮,劉蜚雄任參謀長,下分3支隊,41分隊,計400余人槍。 查看詳情

水亭祠

金永樸創建的水亭,是楠溪江流域規模最大的一座書院。位于巖頭古村中央街南端,其外墻東西長65米,南北寬25.4米,現尚存正堂一座。正堂前是一個大水池,池中央有亭,現尚存16平方米的石板基座。水亭祠南面的湯山上有與水亭祠同時建造的文峰塔。站在書院的水亭里向南望,塔影正巧照在水池里,形成了楠溪江村村追求的“文筆蘸墨”的風水格局。在塔湖廟北側,與水亭祠書院相隔一條水渠。水渠山麓上有創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閣。永嘉革命先驅金貫真曾在此建“溪山第一圖書館”。1958年毀于風災,現遺址猶存。 查看詳情

塔湖廟

麗水街南側是著名的塔湖廟風景區。一灣綠水環繞著水中半島——琴嶼,西端有一座初建于南宋,擴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的塔湖廟,門面朝東,三進兩院,后進有樓,樓上供奉盧氏尊神、袁氏娘娘等守護神。塔湖廟門外有戲臺,是棟獨立建筑。塔湖廟風景區包括湖、島、山、堤、橋、廟、樓、閣、軒、塔、樹木花草,內容豐富,景觀多變。它包括巖頭村“金山十景”中的八景:長堤春曉、麗橋觀荷、清沼觀魚、琴嶼流鶯、筆峰聳翠、水亭秋月、曲流環碧和塔湖印月。巖頭村的這座園林,寄托著鄉村文士們的山水情懷和耕讀理想。在塔湖廟北側,與水亭祠書院相隔一條水渠。水渠山麓上有創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閣。永嘉革命先驅金貫真曾在此建“溪山第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