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白蓮塔寺

2005年,白蓮塔在西柵大運河畔環河島得以原樣易地復建。 現在的白蓮塔高有七級,塔高51.75米,為烏鎮最高建筑,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蓮廣場,廣場中有放生池,東側河岸邊有一條石舫。從運河坐船來烏鎮,遠遠的望見白蓮塔雄偉的身姿,就知道烏鎮到了。 白蓮塔屬于宋元時期江浙一帶通行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閣式塔,縱觀其塔,外觀呈梭狀,實際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基也是一個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內部地面用清水方磚鋪就而成。 整個塔體由第一層起向內逐漸收攏,登高遠眺,運河和烏鎮風光盡收眼底,入夜時,塔身被燈光照耀得通體剔透,美不勝收。 歷史:原來的白蓮塔寺是九開間的,有三進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 ... 查看詳情

逢源雙橋

橋下有水柵欄,系古時水路進出關卡。傳說踏走雙橋有男左女右的習俗,走一遍橋,須分走左右兩半,因此又演繹出走此橋便可左右逢源之說。 站在逢源雙橋上,是眺望烏鎮美景之一——財神灣的極佳視點,極目一望,東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閣逶迤,令人心曠神怡。 逢源雙橋位于東柵景區,是一座別具風味的古橋。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 查看詳情

關帝廟

關公是武財神之一,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烏鎮在明清時期商業非常繁華,在鎮上聚集了很多有錢的商戶,再加上烏鎮又是二兩省三府的交界之地,貿易往來非常頻繁,很多商人經商都會路過烏鎮。關帝廟所處水陸要沖,故烏鎮雖與關公沒有太多直接的聯系,但西柵的關帝廟卻是香火旺盛,信徒膜拜絡繹不絕。關帝廟內供奉著關武大帝的青銅像,威風凜凜,在關公兩側供奉著是關公的大將周倉,關平。周倉是關帝爺的侍衛,日常為他持護青龍偃月刀,上馬為將,下馬為侍,忠心耿耿;關平是關羽在征戰途中收的義子,隨著關帝爺南征北戰,戰功顯赫。 查看詳情

靈水居

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堵蜿蜒的圍墻,雕刻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圖案,中間為“雙龍戲珠”,兩旁的是“梅竹仙鶴”,穿過透窗可領略到園中石山、秀水、綠樹,盡得透景之妙。 在水鄉古鎮難得一見如此規模大的園林。據載,崇禎初年進士唐龍在這里修建了此私家花園,取名為“靈水仙居”,后因戰亂損毀。我們現在看到的園林是按原樣修復的,整個靈水居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而幽深。  靈水居占地二萬平方米,是西柵最大的一個園林建筑景點。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這一塊充滿靈氣的地方,長眠著中國文壇上的一條蛟龍,那就是茅盾,先生的紀念堂和陵園就在靈水居東側。其實烏鎮哺育的不僅僅是茅盾,還有王會悟 ... 查看詳情

水上戲臺

水上戲臺的表演臺是兩邊相通的,便于走臺換場;觀眾席分上下兩層,中間是寬敞的散席,這是給普通的戲迷看戲的地方;兩邊則是閣樓,相當于現在的包廂,大多是有錢人包下的。 戲臺正中的表演臺可謂富麗堂皇,特別是臺中屋頂藻井更是金碧輝煌。戲臺屋頂的四周雕刻著明、暗八仙,形象栩栩如生。臺中間的大梁上雕刻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看戲的場景,上面刻有十八羅漢形象。 站在戲臺上還可以看到對面的齊門雕花大梁上雕刻著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的年號---開元。 清代至民國初年,盛行京劇演出,一般在曠地用木板臨時搭建舞臺,稱“草臺”;部分寺廟建有固定的戲臺,為寺廟的附屬建筑,稱“廟臺”,都不售票,觀眾就站在空場上觀看。烏鎮東大 ... 查看詳情

烏將軍廟

為紀念烏將軍,當地百姓集資建造了烏將軍廟,烏將軍成了烏鎮的地方保護神。將軍廟占地3600平方米,分前后殿,兩側有耳房偏殿,園林假山。 正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家喻戶曉的烏將軍,身后是將軍的書童,而兩邊則分別是火神和水神。 典故:傳說早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烏鎮有個英勇的將軍,姓烏名贊,人稱烏將軍。烏將軍愛國愛民,武藝高強,英勇善戰。 唐代自安史之亂以后,中央實力漸弱,地方官吏飛揚跋扈,紛紛割據稱王。當時,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稱霸,舉兵叛亂,致使這一帶兵荒馬亂,百姓無法生活。 唐憲宗就命烏贊將軍同副將吳起,率兵討伐。烏贊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烏將軍乘勝追擊當官兵追趕到烏鎮的車溪河畔時, ... 查看詳情

夏同善翰林第

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來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沿主軸線共有三間三進。大門前有一對大理石滾墩石,顯示出蕭家的不同凡響。進門廳的第一道門,可見門楣上有橫“頂棟”即5個雕花短木,門檻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間一截可以卸下,稱為“德檻” 。平時不開正門,進出有兩旁邊門。 再往里是第三道門,即頭墻門,過了此門是一個小小的石板天井。這是第一進。跨過天井是正廳,為第二進。 正廳是平廳,梁上供著珍藏有圣旨誥命的兩個大紅鏤金漆木盒。在后面緊接著的兩廂是樓房,靠墻有甬道相連。這種結構別處少見,大概與地基逼仄有關。再往里過二墻門,是三進的后小樓廳。 東翼二間二進,有灶間、庭院,風格平庸,是下人居處。西翼, ... 查看詳情

應家橋

茅盾故居前的三里塘河上有7座橋,縱橫交錯,各具形態,每隔60米有一座,宛如“橋博物館”。走上古幫岸,穿過木廊棚,來到最有名的應家橋,這是單孔石拱橋。相傳呂洞賓正月下凡到修貞觀,扮為老頭在應家橋上賣湯圓,大的賣3紋錢,小的賣5紋錢。烏鎮人都說,茅盾兒時也是經常到這橋上走走、玩耍,才這么出名的。 查看詳情

昭明書院

書院坐北朝南,半回廊二層硬山式古建筑群。主樓為圖書館,收藏有文化、社會科學、藝術、休閑旅游等方面的圖書和雜志可供閱覽,并設有電子閱覽室、講堂、書畫、教室等。 中為校文臺,為著述編校之處。前方庭園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濃蔭匝地。 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建立的一座石牌坊,高3.75米,面寬3.8米,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為刑科給事中,里人沈士茂題寫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字樣,“文革”時被有心人涂上石灰故得以幸存。 書院西為拂風閣,是喝茶、讀書、交流的場所,水池中央有明代經幢。晚風輕拂時,坐在露天的親水平臺上捧一卷美文,品一壺香茶,聞一曲琴韻,會讓你深 ... 查看詳情

老郵局

烏鎮有著悠久的郵政歷史。唐朝時候的烏鎮就是一個商業非常發達的鎮,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元朝正式有了馬驛和水驛之分,在烏鎮鏡內設置的大部分為水驛,就是用船運傳遞公文豈,驛站內設有固定船戶,負責傳遞官方文書。 烏鎮西市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條支流,烏鎮老郵局就位于西市河畔。 歷史: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烏鎮成立老協興民信局,民信局以營利為目的,但郵資比較低,業務很廣,不僅可以傳遞國內的信件,還可以傳遞海外的華僑和家屬之間的通信。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決定“裁驛歸郵”,開辦“大清郵政”。烏鎮郵局創辦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九日,當時只經營信函業務,后逐步兼營包裹,匯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