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天氣預報

19 ~ 24℃
東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莆田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鵝尾山神石園

鵝尾神石由“金山坳”“飛戟洞”“海門”“獅子山”和“神石岡”五個部分組成,包括海龜朝圣,圣泉井、飛戟洞、鯉魚十八節、龍洞聽潮、拇指石等數十個景點。歷史上,宋劉克莊、明黃仲昭(1435~1508)等眾多莆田籍文人才子,都曾到此吟詩作賦,留下不少題詠。神石園的第一景點是:海龜朝圣。相傳千年以前,這只神龜在海中修煉多年,經常在海面看到漁家女林默娘風里來雨里去地扶危救難,感念林默娘的慈悲情懷和勇敢精神,決心拜默娘為師。海龜選擇了九九重陽佳節登陸,它爬到鵝尾山半山腰時,遠望湄嶼主峰上祥云五色,默娘在陣陣仙樂聲中緩緩升天了。拜師無望,海龜痛斷肝腸,含淚化成赤石凝固在朝圣的路上。由于海龜的辛酸淚水點點滴滴留在 ... 查看詳情

湄州島(媽祖祖廟)

全島港灣眾多,沙灘連綿。環島優質沙灘長達20多公里,已開發鵝尾山、黃金沙灘、蓮池沙灘等海濱浴場5處;還有6千余畝防風林帶,是理想的度假勝地。還有鵝尾山神石園等眾多奇特的自然海濱景觀。島上的媽祖廟,創建于公元987年,是當今世界上3000多座媽祖廟的祖廟,是全球2億多媽祖信眾的精神故園。媽祖廟祀海上女神林默,歷代朝廷還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號。傳說她幼讀詩書,得道于玄通法師,善于治病救人,勇于拯溺濟困。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時年28歲的林默娘,在湄洲島羽化升天。林默娘即被鄉人尊奉為海神并且建廟祭祀,從此此廟的香火不斷,成為閩中香火最為鼎盛的廟宇之一。媽祖廟的寺院規模隨歷 ... 查看詳情

湄嶼潮音

湄嶼潮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地處湄洲島最北端,因其獨特的風蝕、海蝕地貌,在潮汐浪涌作用下,如管弦細響、似鐘鼓齊鳴而得名。“自古宮商傳水樂,幾如風雨作龍吟。”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美的詩篇。湄嶼潮音有大小景點20多處。天狗吠日、蒼鷹戲鼠、雛燕展翅引人入勝;群赴會、南天一柱、石濤仰止充滿神話色彩;龍騰石、虎踞石、觀瀾亭、凌波曲橋構成的龍虎灘氣勢磅礴。 查看詳情

九鯉湖風景區

在山間林野有著無數奇巖怪石,諸如蓬萊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這些奇石留下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刻。 著名的九祭飛瀑從高聳的崖頭猛瀉入湖,水石相激,轟鳴如雷。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各祭獨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 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瀑布祭高達百米,氣勢磅礴,珠簾祭從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齊刷刷地滑下,形成萬斛水珠,宛若垂簾,頗為壯觀;珠簾祭之東側,水從盤龍山頂貼著石壁滑下,形成兩股晶瑩的細流,妙似玉琢的雙柱,這就是玉柱祭。 珠簾、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雖 ... 查看詳情

菜溪巖

據縣志載,唐時鳳山九座寺有一個叫智廣的和尚,云游四方,結庵于此,每天采山中野菜為糧,山腳下人家看見溪流上常有菜葉飄流下來,便稱這條小溪是菜溪。到了北宋年間,仙游縣龍華有個名叫陳易(號聘君)的人,棄官隱居于此。后來蔡樞(蔡襄曾孫)也來菜溪巖游玩,陳易便把菜溪更名為“蔡溪”。但當地的老百姓仍稱其為菜溪。菜溪巖傳說有一百多景。山中有一座古老寺院,寺始建于唐,幾經興廢,現存清代重建的大雄寶殿、九仙宮、觀音殿和寧代舍利塔。寺院附近有兩塊高達百米、寬近三百米的巨石對峙,中開一門,即為石門。石門的北面峭壁如屏,每逢降雨后,山上流水從這里傾瀉,形成壯觀的瀑布,直瀉龍潭。龍潭東側,一塊高數十米的巨石巍然矗立,俗稱 ... 查看詳情

麥斜巖

在麥斜村石所山下,沿著一條石徑拾級而上,右邊是巍然聳立的鐵衣峰,左邊是百仞巨石刻有“樵谷山”三字,相傳此三個字是元代世祖忽必烈手書。據志書記載,南宋末年,有個叫林璧卿的高士,精通星象學,名重朝野,隱居于此。忽必烈當上皇帝后,想請他出山,封之以官,遭林璧卿拒絕,元世祖嘉其氣節,封他為“妙應道濟真人”,并親筆書寫“樵谷山”三字賜之。“樵谷山”巨石的對面,有一塊聳立的奇石,上書“祝圣道場,朝天福地”八個遒勁大字。奇石旁有一條伏溪,盤旋曲折。小溪上巨石縱橫交錯,構成一幅極為瑰麗的石景圖。傳說宋代詩人劉克莊曾在這里吟詩作賦,留連忘返。不遠處,在一片原始楠木、柯木、青桐、翠竹的掩映下,有一塊渾身黝黑的大石, ... 查看詳情

瑞云山森林公園

以瑞云山為中心,規劃為5個景區,即觀光朝圣區、休閑度假區、草原風光區、生態觀賞區。數百種野生動物時常出沒,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蟒蛇、猴面鷹、穿山甲、蘇門羚、白鷴等也偶爾可見。人文景觀頗具特色,有太子橋、將軍坪、古官驛道、石人石馬以及建于唐代的隆興寺、兜率院、瑞云山頂龍王殿、宋末元初的石窟寺,無不刻印著先民的足跡。瑞云山森林公園位于涵江區西北部與永泰縣交界的大洋鄉和莊邊鎮境內。景區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素有“大景一十八,小景三十六”之稱。2005年被評定為省級森林公園。交通瑞云山森林公園地處莆田縣東北部,與市區相距60公里,離福州70公里,距324國道28公里,鄰近福州鼓山、福清石竹山、仙游九鯉湖和 ... 查看詳情

天馬山

相傳明朝萬歷十二年(1584年),云莊逸士王家祿(王回第六代裔孫,明刑部郎中鄭瑞星的女婿)偕妻子鄭氏在此結廬隱居,拓景建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天馬山巍峨雄峻,氣勢磅礴,直插云霄,似行空的天馬,因此得名。天馬山上有天馬、鰲柱、雙兔、海日、天梯等五峰,峰峰蒼翠欲滴,宛如翠屏。游人從下而上,起初見到的是一道飛流從天降,下承一個碧澄澄的深譚,這便是鼎湖。鼎湖上,一條崎嶇的小徑,穿懸崖,繞絕壁、過深澗,婉蜒向上伸展。路旁不時有參天的古樹巍然屹立。隨著小徑的石階一級一級在人們的面前移動,景色一層比一層深。從鼎湖的左邊上行,山徑傍崖臨澗、絕壁摩空,這便是有名的“天梯”。登上天梯,繼續前行,眼前長滿青苔的 ... 查看詳情

廣化寺與釋迦文佛塔

廣化寺初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始名“金仙庵”。后擴建為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皇帝賜名“靈巖寺”,由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額,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皇帝改名“廣化寺”。宋代是廣化寺的鼎盛時期,當時有10院,下轄120庵,僧眾達千余人。現建筑群是清光緒初年依舊重修的。近年來,廣化寺又進行全面的整修擴建。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整個布局以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祖堂(上為臥佛閣)為中軸線,坐北向南,全長385米,氣勢磅礴。大雄寶殿建在高2.7米的基臺上,為抬梁式殿堂結構。殿高22米,面積達837平方米。天王殿前有兩座北宋治 ... 查看詳情

九座寺與無塵塔

據載,該寺舍院九座相連,規模宏偉,占地達1.5萬平方米,鼎盛時僧眾有五百余人,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禪林寶剎。據說宋代端明殿學士蔡襄曾到這里賞景,親手書寫“太平院”三個字。宋代名人余象和劉后村,也曾來到這里題過詩。九座寺現僅存大雄寶殿、祖師殿、僧舍齋堂和放生池。大雄寶殿內存有6對大石柱,高9.40米,直徑60厘米。寺中一對經幢塔據考為五代時所建。寺東面有尼舍利塔和“銀缸”,西面有無塵塔和“米缸”,南面有舍利塔和“酒缸”,北面有龍潭等古跡。鳳山鄉的九座山有鳳凰來儀的山形,九座寺建在雄鳳冠上,無塵塔建在雌鳳冠上,兩地相距約有400米。無塵塔位于九座寺西面,創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為該寺歷代寺僧圓寂后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