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天氣預報

17 ~ 22℃
多云轉小雨
東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莆田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龍華寺與龍華雙塔

龍華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賜名“龍華萬壽禪寺”。宋天圣年間,仁宗詔龍華寺和尚雪經入京講道,回寺后擴大建筑規模。 宋紹興年間至元至順年間,龍華寺幾經毀壞,幾經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貞年間,龍華寺已成為仙游縣第一大叢林,轄11院77庵。當時全縣和尚尼姑約有一千多人,而龍華寺就擁有僧眾近五百人。 元末至明、清兩朝,龍華寺又四度興廢。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毀僧散,一片凄涼。明萬歷年間和清順治、康熙年間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國末年,龍華寺又幾經荒廢。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僑僧釋廣靜捐資五十五萬元,重新修建龍華寺,如今已煥 ... 查看詳情

梅峰寺(光孝寺)

寺的前身原是一座觀音亭。宋元豐八年(1085年),地方名士李富之母黃氏舍地百余畝,將亭擴建為寺。紹興七年(1137年),賜名“報恩光孝寺”。元代在寺內設官講。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犯莆,寺被焚毀。明萬歷年間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多座,傍山而起,錯落有致。山門內兩側,聳立著四角、三層的鐘、鼓樓。鐘樓的第三層,原懸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鑄的銅鐘,聲音可卜陰晴,能傳及四十里外。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楚軍駐寺失火熔毀。民國初年才又仿宋鐘重鑄一口,重約一千五百公斤,外鑄經咒文五百多字,鐘體古樸典雅,發音極為洪亮。每當晨光熹微,鐘聲乍起,悠揚悅耳,人稱“梅寺晨鐘”。近年,在海外僑胞熱心贊助下 ... 查看詳情

木蘭陂(木蘭溪)

木蘭陂擁有陂首樞紐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三部分,布局合理,設計完善,施工精密。陂首為堰閘式滾水壩,用巨塊花崗石縱橫鉤鎖迭筑。全長219.13米,陂墩33座,各高7.5米,置有32孔閘門。   陂的南北兩端,建有總長500多米長的護陂堤。陂的干渠120余公里,沿線建陡門、涵洞等三百多處,分灌南北洋平原。1958年,在陂附近興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東圳水庫之水到沿海地區,使木蘭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積從原來的15萬畝,增加到25萬畝。 為紀念建陂的先賢,木蘭溪的南岸修建了錢四娘、林從世、李宏、馮智日的“協應廟”。現已辟為“木蘭陂紀念館”。館內供有四位建陂者塑像,保存自明代以來名人撰 ... 查看詳情

寧海橋

寧海橋位于莆田市涵江與黃石兩地交界處,木蘭溪下游的入海口,古為寧海渡,故名寧海橋。 寧海橋初建于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處匯流,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歷時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勢如長虹、凌空飛架的大石橋,雄偉壯觀。 每年端午節,拂曉站在橋上觀日出,蔚為奇觀;旭日初升,極似一面大圓鏡,放射出萬道金光;橋下波光粼粼 ,猶如金龍逐波,十分壯觀,故有“寧海初日”之雅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該橋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自駕可由沈海高速公路莆田互通至黃石鎮橋兜村即達。 查看詳情

三清殿

重檐歇山造,原面寬五間,明擴為七間,進深六間,殿內豎有20根木石連接大柱,仍保存宋代建筑風格。與福州華林寺、寧波保國寺并稱為江南古建之華。 三清殿包括山門、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和五帝廟、東岳殿、五顯廟、西岳殿等。   三清殿東面的東岳殿,今仍保存著宋代龍柱,明代梁架結構,梁架上彩繪著道教圖案,是南方罕見的古建實物。 三清殿和東岳殿之間的庭院,現已辟為“碑園”,集中存放著從全市各地收集來的碑碣石刻。其中最為寶貴的是宋徽宋趙佶手書的瘦金體《神霄玉清萬壽宮碑》、宋孝宗的《賜少保陳俊卿扎碑》和陳俊卿的謝恩表文。《興化軍祥應廟記碑》是研究宋代莆田對外貿易的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也 ... 查看詳情

天中萬壽塔

天中萬壽塔始創于五代末,座北向南,塔為石構實心,四方形五層,高7.4米,邊長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云霄。萬壽塔表面幾乎布滿浮雕,其造型之奇特、藝術之精湛,均堪稱一絕。第一層置于瓣蓮花須彌座上,四轉角各雕一尊力神,略作半蹲,用頭著力頂住上層塔座,塔身四面則各雕雙龍相戲圖,其形態各不相同。其中尤以南面一幅浮雕圖面為雌雄雙龍用尾巴互相鉤住作交配狀,同時又雙雙回過頭來,四眼對視,含情脈脈。第二層底部又重墊一道須彌座并有八個座腳,塔身四轉角只置圓鼓形立柱,每面則各雕四幅折枝花卉。第三層每第一面各鑿成三個拱門形淺龕,龕中各雕一尊佛像;四轉角作浮雕身著古代武士服的立體人像。最奇特還是第四層,塔身各 ... 查看詳情

賢良港天后祖祠

賢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媽祖父母神像和宋代“異人妝塑”的媽祖神像,以及媽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據《天后志》記載,媽祖曾祖父“保吉公棄官隱居賢良港”。五代閩王時,其父林惟愨“官湄洲都巡檢”。天后祖祠周圍尚有“受符井”、“三炷香”礁石、“五帝廟”、“宋塔”、“古碼頭”等古代遺跡遺址。祖祠里還保存著清代《奉旨春秋諭祭》牌、《重建天后祖祠》碑刻、《歷朝褒封徽號》牌刻和《敕封天后志》等珍貴文物,極有史料價值。據資料記載,宋時,賢良港就是繁華的商埠,現存600多米條石砌成的宋代古碼頭,便是例證。碼頭兩側還有兩座獨特的宋代古廟-靈慈東宮和西宮。每當潮漲,微波親岸,浪花如雪,鷗鳥舟楫,爭相入港。每年八月十五大潮來時 ... 查看詳情

南少林寺遺址

導游  南少林寺遺址位于莆田縣西天尾鎮九蓮山林山村,距市區約17公里。九蓮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僅比嵩山少林遲建60年。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風,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武術活動的中心。 介紹  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后,唐太宗賜于“僧兵”,并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莆田縣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建的分寺之一。 唐太宗貞觀年間,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遠千里來到九蓮山,住錫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時,寺廟更加興旺,僧人500多名,武風極盛, 因為規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 ... 查看詳情

蔡襄陵園

蔡襄(1012—1067),出生于楓亭清澤亭臥牛山(今九社村),于宋治平四年病逝楓亭家中,享年56歲,葬于錦嶺,歐陽修為其寫“墓志銘”,朝廷追贈少師,謚忠惠。墓前立有一對“石望柱”,上刻對聯:“五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據傳,當年墓園占地60畝,墓前大道還立有“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下馬碑。1997年,海內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為“蔡襄陵園”,歷時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墻、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車場,重塑文武石仲翁、石羊石馬、石虎,鋪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屬設施。蔡襄陵園,原為蔡襄墓,位于仙游 ... 查看詳情

梅妃故里

梅妃原名江采蘋,唐玄宗時,作為秀女被選入宮,后封妃。因酷愛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樹,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稱為“梅妃”。每當梅花盛開,她便成天賞梅作賦。玄宗就戲稱她為“梅精”。真是“梅精千載有香魂”。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仍然深深地懷念著她,稱之為“祖姑皇妃”。在江東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間,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筑,這就是供奉梅妃的“浦口宮”。浦口宮保持著古建筑風貌,殿堂高大寬敞,八根大石柱支撐著巨大的頂棚斗拱結構,神龕護攔鏤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樹石等,極為精美。宮內豎著郭沫若先生詠梅妃的詩碑。村邊寧海橋附近海邊上,有塊巨石,刻著“梅妃故里”四個大字。1998年,江東村人捐資,在巨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