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氣預報

21 ~ 26℃
小雨轉多云
西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園成為城隍廟西園以后,一直免費開放,東園于每月朔望之日也對外開放。豫園是城內游覽和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豫園舉辦各類花展歷史悠久,還有重陽節登高望遠活動、元宵節燈會等游藝活動,平時常舉辦奇石、書畫展和茶道活動等。這些傳統民間活動在日軍占領上海后基本上停辦。1979年以后,花展、燈會、書畫展等活動相繼恢復。


花展
  豫園的花會(花展)約起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以后相沿成習。花會以菊花為主,其次有蘭花、梅花等,參展的盆花皆由私人提供,并評出優勝者。梅花會多在農歷正月初二舉行,但不是年年舉辦。蘭花會通常每年在東園舉辦一次,時間多在農歷四月下旬,會期三天,會上將公認的最佳品稱為“狀元”。菊花會在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會址通常設在萃秀堂一帶,屆時各室內廊間、徑邊石上均菊影婆娑。所用的盆具也極講究,有的是名貴的瓷盆,每盆菊花標明藝菊者姓名,請行家品評,凡被評為“新巧”、“高貴”、“珍異”的都屬上品。參加花會的花卉,只要花主愿意就可以購買,價格由雙方議定,有的名花要幾十兩銀子一盆。從1988年開始,豫園又逐漸恢復舉辦花展,1991年豫園與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花卉養鳥盆景協會共同舉辦菊花盆景展覽,有10大類100多個品種5000余盆菊花參展。1992年舉辦的上海菊花藝術展,10家工廠提供了4500盆菊花,還有一些盆景及根雕參展。

燈會
  上元觀燈是中國的古俗,豫園元宵燈會比花會歷史更長,規模更大,熱鬧非凡。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韜在《瀛壖雜記》(1875年出版)中寫道:“城隍廟內園以及萃秀、點春諸勝處,……正月初旬以來,重門闊啟。……上元之夕,羅綺成群,管弦如沸,火樹銀花,異常璀璨。”豫園周圍大街小巷也是群燈似海,一些大戶人家出燈有多至二三百盞的。民國以后,燈會逐漸衰落。1979年豫園重新舉辦元宵燈會,至1992年,舉辦8屆,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88年集觀燈、品曲、賞畫等娛樂為一體的龍年游園會;1989 年與江蘇鎮江俗藝燈彩公司聯合舉辦的燈會;1990年為迎亞運會和國慶,由南市區政府和上海市文化局、旅游局、廣播電視局、《解放日報》社、《文匯報》社、《新民晚報》社聯合舉辦的燈會;1992年為迎接‘92中日友好觀光年和江、浙、滬旅游年,由蘇州姑蘇燈彩廠創作布置的燈會。

書畫展
  清道光年間,吳家麟在豫園創辦萍花書畫會。以后在得月樓又有一個題襟館金石書畫會,首任會長汪洵,繼任會長為吳昌碩,會員近百人。光緒年間,任伯年、蒲竹英、虛谷和尚等都以豫園為點創作書畫。清同治年間,書畫家殷某的父親在豫園中創辦飛丹閣,既作為收購和銷售書畫的營業部,又供書畫家集會、交流、創作和住宿。當時,上海畫派的重要人物政綺、王秋言、吳慶云、胡公壽、吳滔、吳谷詳、湯伯潤、任熊、任薰、任顧、任伯年、張熊、蒲作英、吳昌碩、吳友如等,經常出入于飛丹閣,任伯年不少的畫作就有“作于飛丹閣”的題記。清宣統元年(1909年),由姚鴻、黃俊、汪琨等人發起,高邕逸等人創辦了豫園書畫善會,會址設在得月樓。該會除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停止活動以外,前后存在40多年,其成員近200人,這在清末上海諸多書畫社團中可稱罕見。豫園的書畫善會除進行頻繁的藝術創作、交流、研究活動外,很注重慈善事業和書畫同人經濟上的互助,故稱“善會”。該會會章明文規定:“會員售畫所得潤資,照章儲蓄半數于會中,存錢莊生息,遇有慈善事宜,公議撥用。”

其他活動
  上海城內無山,民國初和在此以前每逢“重陽節”,城中人扶老攜幼來豫園大假山登高望遠。農歷六月初六日內園有曬袍會,名為曬袍,實質是展示各種款式的服飾。1990年9月舉辦南京收藏家的“雨花石精品展”,展出了被譽為“天賜國寶”、“中國一絕”的200余枚雨花石。1991年9~10月在綺藻堂舉辦了“柳州紅河奇石展覽會”。1992年9月28~29日在綺藻堂舉辦’92豫園商城游園購物節茶藝表演,等等。   

    1977年在老君殿下開設飲料室為游客服務,供應茶水、飲料。1979年初,市文物商店,友誼商店古玩分店,古籍書店,工藝美術品服務部等單位,先后在豫園藏書樓設立營業點,向外賓供應各種古玩、工藝品、旅游紀念品;豫園偶也請書畫家當場揮毫作畫、寫字出售。1980年起,豫園與綠波廊餐廳聯合在綺藻堂、得月樓等處舉辦宴請業務,外賓可在園內品嘗上海老城隍廟的特色點心和海派風味菜肴。   1983年在會景樓開設了旅游紀念品賣品部,出售品種逐步增加到有玉器、紫砂陶、景泰蘭、紅木擺件、文房四寶、薄胎瓷器、稀金飾品、仿古青銅器等十個大類,五六百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