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王石谷墓

在虞山南麓程家橋(二條橋),環山公路南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墓本在北門外山麓,后遷至南麓程家橋今址,為三冢墓。墓坐北面南,昭(左)穴為其子處伯墓,穆(右)穴為其孫邦憲墓。正中為王石谷墓,前后各豎一碑,后碑為乾隆九年其孫所立,前碑為宣統時其八世孫增立,上刻翁同龢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書“清畫圣王石谷先生墓”。墓封土直徑3.1米,高1.2米,有羅城、拜臺、墓門等,墓域占地457平方米,墓道長20多米,有近年重建單間沖天式石坊一座,上鐫“清畫圣王石谷先生墓道”。其祠在北門大街,現存三間七架梁硬山頂式房屋一所,另存磚木結構三間長方亭一座,中嵌《石谷先生還山圖》石刻。現該祠正在修整。王石谷(16 ... 查看詳情

仲雍墓

位于虞山東山嶺,與言子墓相鄰,迄今已3000余年,是常熟有歷史考證的最早古墓。仲雍,又名虞仲、吳仲、孰哉,為商末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次子。古公有三子,鐘愛幼子季歷之子昌,意欲傳位于季歷后立昌,仲雍與兄泰伯體念父意,主動避位,從渭水之濱,來到無錫、常熟一帶,斷發紋身,與民同耕,當地人民擁戴泰伯為勾吳之主。泰伯無子,仲雍繼位,卒厚葬虞山。由于仲雍為吳文化始祖,其墓甚為壯觀,有墓道、石坊、羅城、拜臺、墓堆等,是邑中著名文物古跡之一。 查看詳情

馮班墓

馮班墓在虞山之麓,仲雍墓道前側,原景道堂之后。曾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僅存“高山仰止”石坊。馮班(1602--1671年),清代著名詩人、詩論家,字定遠,晚號純吟老人。少時與其兄舒齊名,人稱“海虞二馮”。為錢謙益及門子弟,“虞山詩派”傳人之一。 查看詳情

紅豆山莊遺址

位于常熟城東白茆鎮芙蓉村。明代末年著名文學家錢謙益與才婦柳如是結合,白發紅顏,轟動一時。因柳氏不耐城市塵囂,故移居此處錢性舅父家。村中有一棵植于明代嘉靖年間的紅豆樹,樹高12米,干徑0.73米。當年每逢紅豆樹開出“色白如珠,微香濃郁”的花朵,錢、柳總要邀請詩壇名流前來觀賞,一時文采風流,盛況空前,傳為文壇佳話,“紅豆山莊”由此聞名遐邇。紅豆樹原產于嶺南,江浙一帶較為罕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艷麗而堅實的紅豆,歷來成為詩人筆下愛情與友誼的象征,“紅豆山莊”之命名,即含錢、柳兩人姻緣美好之意。 查看詳情

黃公望墓

位于虞山西麓小石洞左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黃氏在杭州逝世,遺體歸葬故鄉常熟。其墓1983年進行了整修,坐北朝南,占地800多平方米,封土直徑4米,高1.5米,冢后豎清嘉慶間其裔孫黃泰所立“元高士黃公一峰之墓”碑一通,外設羅城、拜臺。墓道順山坡而下,長而60米,道口有七十年代重建單間沖天式墓坊一座,上鐫“元高士黃大癡先生墓道”。其祠初建于墓前,清同治間遷至虞山西北麓鄒巷,臨山塘路,今尚存饗堂一進,面寬3間11米,進深8米,1984年為紀念黃公望誕辰630周年,在祠中立石碑一通,現該祠列為黃墓之附屬建筑。黃公望(1269-1354年),是元代最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以其為首 ... 查看詳情

瞿式耜墓

在虞山拂水巖西百余米處之牛窩潭旁,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瞿墓建國后屢修,今墓坐東面西,占地1820平方米,封土高1.5米,有羅城、拜臺,墓石立“瞿公忠宣之墓”碑一通。墓道高56.5米,道中架清代建單間沖天式石坊一座,額鐫“清賜謚忠宣明文忠瞿公墓”,坊柱正面鐫清代嚴栻集道隱(金堡)《追<浩氣吟>》句聯:“三更白月黃埃地,一寸丹心紫極天”,背面鐫陳鴻所書“古澗風回千壑響,寒潭影落萬松枝”聯,坊前有月池、石壇。瞿子嵩钖,孫昌文附葬于側。墓區松伯森森,長風寥寥,景象肅穆。瞿式耜(1590—1650年),字起田、伯略,號稼軒,明末清初民族英雄,生在常熟城內會元坊。祖父瞿景淳,會試第一中會元,官至 ... 查看詳情

羅墩村良渚文化遺址

位于常熟城郊新隆鎮九里石墩村。此處原為古吳遺址之一,《常昭合志》載:“九里城在縣北(東)九里,世傳吳王牧馬于此,建城以攔馬,俗稱‘攔馬城’”。該村在修復翻地時,發現地下有50多口土井,井中殘存陶器碎片,后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部門試掘,在其中兩口井的下層發掘出土黑皮陶罐、陶壺、石斧、石及陶紡輪與結網骨器一批。經鑒定為新石器良渚文化遺址,迄今約4000-4500年。 查看詳情

繆希雍墓

繆希雍墓在興福寺前,舜過泉附近。“文化大革命”時曾嚴重破壞。近年多次維修,墓冢、羅城、拜臺、墓道均已修復。墓碑鐫:“明名醫仲醇繆公之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繆希雍,字仲醇,號幕臺,明代名醫。繆希雍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尤精本草之學,著有《本草經疏》、《本草單方》等,對祖國醫學貢獻杰出。時人搜集其醫案,成《先醒者廣筆記》行世。系東林黨人,為人爽直,嫉惡如仇,議論朝政,抨擊宦官擅權,在《東林點將錄》中被稱為“神醫安道全”。 查看詳情

錢底巷新石器文化遺址

位于常熟城區北郊的謝橋鎮白龍巷錢巷村。1978年當地農民在翻耕土地時,即發現石、石斧等原始石器和碎陶片,引起地方文物部門重視。1983年經南京博物院查勘、試掘,確定為新石器遺址。1988年由常熟市文管會和南京大學歷史系聯合對該遺址進行初步發掘,發掘出土石器、陶瓷器、玉器、銅器二百件,并又發現一批文化遺跡。經文物考古專家認定,此遺址距今已有5500余年,且其有面積大(約7萬多平方米)、文化遺址豐富、延續時間長的特點,屬于菘澤文化類型。錢低巷新石器文化遺址,是常熟已發現的最大最早的古文化遺址。目前,此處已劃定保護區,實是仿古旅游的好去處。 查看詳情

石屋澗

為桃源澗源頭,在維摩寺后之山腰處。有石崖突出七十米多,形如屋宇,長數十米。相傳商代太公望避紂隱居于此。石屋內有石刻:“石頑不頑,非屋而屋,天開奇景,人受遐福,伯仲皆隱,巢由飲犢,把酒看云,烹茶燃竹,泉清若斯,慎勿濯足。”頗可玩味,為晚清吳樹芬所題。雨后澗水飛墜,此處成為觀瀑佳處。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