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氣預報

24 ~ 36℃
晴轉多云
東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后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長陵左右(見圖)。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云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凈盡。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筑工藝的卓越水平。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游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于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衛士。
長陵
  明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長陵棱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后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時誤寫。
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
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   
    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穆宗,年號隆慶(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個平庸的皇帝,登基6個月便不愿過問政務,在位6年從未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政治主張。穆宗雖不關心政務,但大臣們的建議與作法也不反對,例如歷史上著名的"隆慶議和",就是在大臣們的支持下促成的。隆慶議和發生于隆慶五年(1571),從此漢蒙兩族二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無字碑石龜負碑,豎立于祾恩門前的碑亭內,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游人至此喜摸石龜,民諺道:摸摸烏龜頭,一生不發愁;摸摸烏龜腚,永遠不生病。  
永陵
  明永陵位于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后,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后,世宗就帶領從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后,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里建陵。但還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嘉靖十五年(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時,浩大的陵工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在這一天動工的還有其他七陵的修繕工程、長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護石臺等工程。   
獻陵
  明獻陵,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年號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后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圣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圣見高遠,發于孝誠,這是對千秋后世都有益處的事。于是,宣宗親定陵園規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筑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筑全部完工。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征調的民夫5萬人。   
慶陵
  明慶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營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歷時四個月,耗帑銀150萬兩。且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園建筑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筑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圣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螭首龜跌,無字。   
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禮部右侍郎倪岳及欽天監監正李華等人卜定。內官監太監黃順、御馬監太監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師保國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陳政奉命提督軍士工匠營造。九月十九日,山陵啟土動工,所役京營軍將達4萬之眾。十二月十七日,葬憲宗及孝穆太后。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茂陵陵寢工程竣工,共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陵寢制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琉璃照壁后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后圓形狀。該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
  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鎮即位后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寢營建正式動工。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衛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寢工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歷28年的時間。   
泰陵
  明泰陵,位于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泰陵營建雖然只有10來個月的時間,但卻不是一帆風順。祝允明《九朝野記》和孫緒《無用閑談》曾記載,泰陵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噴不止”。吏部主事楊子器親眼看到,如實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風水觀念中,金井出水,被視為不祥。這樣一來,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時的督工太監李興,為武宗所寵信,不可一世。他見有人對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見,十分氣惱。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希望陵寢盡快工成,也認為楊子器多言。他們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說楊子器“誹謗狂妄”,武宗不問青紅皂白,下令將楊子器關進大獄。其他知情官員見狀再也不敢提這件事,更不敢為楊子器分辨求情。恰巧,這時有個新被起用的知縣,莆田人邱泰,來到京城,見京城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就上疏說:“子器比奏甚有益,蓋泰陵有水,通國皆云。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后有言者,欲開則泄氣,不開則抱恨終天。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zhe皇帝”,享年23歲。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制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   
裕陵
  位于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統。   
思陵
  明思陵,位于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又名錦屏山或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朱由檢(年號崇禎)及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后,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延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并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筑。按《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后,并營建思陵建筑,時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