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天氣預報

3 ~ 15℃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嘉峪關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橫溝屯莊遺址

在嘉峪關市稍偏東北方向,距嘉峪關城40里,距新城堡20里,距野麻灣堡10里,在新城公社橫溝大隊第二生產隊有一座明代的建筑,叫做橫溝屯莊。這是當時的官莊,是一座土城堡,占地約40畝。屯莊土城成方形,墻高約6.6米,厚6米。除內城外,還有甕城。城內有住院、庫房等,門向南開。遺址現雖破損,仍有一部分墻的殘跡還在,殘墻高達5米以上,殘厚仍有6米。夯土層厚14厘米,為黃土夯筑。據調查,屯莊基礎是明代嘉靖年間的建筑,清代曾續建。 查看詳情

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墻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臺樓閣建筑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筑歷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續發展。 查看詳情

九眼泉

嘉峪關地區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十幾倍,對軍民的駐屯和生存形成了極大威脅。然而,相對于西北高原的大環境,嘉峪關又是一個四周高中間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來自祁連雪峰和冰川。祁連融水以地表徑流和河谷潛流的形式匯聚于低處,嘉峪關就成了一個水源較為集中的地方。嘉峪關下有水,號稱九眼泉。九是數目中的極限,在這里不代表數目,而是說有很多的泉眼。當馮勝的大軍在這塊土地上駐扎下來的時候,最先吸引他們的正是嘉峪山下的這處泉水,而嘉峪關地區幾千年以來的人類文明,所依賴的物質基礎也是這些長流不斷的清水。《秦邊紀略》載:“初有水而后置關,有 ... 查看詳情

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墻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墻相接,外城墻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查看詳情

內城

內城墻高9米,加垛墻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歷經六百多年,墻體雖有剝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傳,修筑城墻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筑工程結束后,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墻一定距離內,用箭射墻,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墻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墻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 ... 查看詳情

柔遠樓

柔遠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其樣式內城東門之上的光化樓完全一致。樓下即為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查看詳情

十營莊堡址

十營莊堡址位于新城鎮野麻灣村境內,為與長城主體有關的城堡。該遺址于2003年被評為甘肅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詳情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筑,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山水人物彩畫80余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查看詳情

西長城

關的左翼一段長城,叫做明墻。在關城南側,緊靠討賴河北岸80米懸崖之上的邊緣有一墩臺,叫做討賴河墩,這里開始,長城象一條臥龍,伏于戈壁之上,向北橫穿甘新鐵路和蘭新公路,直爬到嘉峪塬上,與關之外城相接。這一道黃土夯筑的長城保護較好,除公路、鐵路穿行的地方有殘斷外,基本完整。明墻總長6,559米,其中斷缺265米,占全長的百分之四強。長城殘高3.5到4米不等,有些地方顯山宇墻的痕跡,已看不清。底厚4米,上寬2.5米,有的段落底厚3.5米,上寬2米,均為黃土夯筑,夯土層13厘米到19.5厘米不等。這一段共有長城墩三座,比較完整。基本上是四五里左右設一墩臺,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長城線上。從關城向北的一段長城叫 ... 查看詳情

戲臺

戲臺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臺。由木制屏風把前后臺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尤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臺上是非常少見的。戲臺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