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南山寺

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致,構圖精妙,堪稱五臺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臺中的四臺,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筑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回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五臺山中的一座大寺,距景區中心臺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于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門票4元 查看詳情

顯通寺

顯通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圣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一座磚砌結構建筑,該殿奇特之處在于殿內無梁無柱,殿外無廊檐,形制非常獨特,因此又稱為“無梁殿”,藝術價值很高,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千缽文殊殿:殿內供奉著鑄于明代的千缽文 ... 查看詳情

南禪寺

位于五臺縣城南21公里處的陽白鄉小銀河的北岸,寺院規模雖然不大,卻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全寺可分為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包括大佛殿、東西配殿、南過門殿等,后院有僧房30余間。是寺院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唐代,進深三間,面闊也是三間。殿內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這一點是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17尊塑像分布在佛壇上,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邊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看情形似在講經說法。這些塑像,個個神態自然,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有70多座磚雕,上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杰作。寺內除主體建筑大佛殿是唐代原物 ... 查看詳情

龍泉寺

龍泉寺,位于南山寺對面的東溝北面,距臺懷鎮約5公里。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布局巧妙,共有殿堂160余間。寺中軸線上排列有三重大殿: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登上臺階,山門前就是一座三門四柱的石牌坊,牌坊全部用漢白玉鏤空雕造而成,上面雕滿了飛龍、寶境、玉壺等圖案,玲瓏剔透,工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這座牌坊前后整整花了10年時間,是近代石雕藝術中的珍品。牌坊下的臺階底部,有一座細磨青磚照壁,照壁正中嵌的漢白玉石雕,可看成一幅五臺山主要寺廟示意圖,構思巧妙,刻工精細,堪稱一絕。在中院的祖師殿前有一座墓塔,是為五臺高僧普濟所建,通體為漢白玉所筑,造型精美,亦為龍泉一絕。龍泉寺內的牌坊、影 ... 查看詳情

壽寧寺

位于臺懷中心寺廟群以西,始建于北齊,以后各代屢有修葺,現存寺廟建筑有鐘鼓樓、殿宇、僧舍等30多間。其中后殿3門,內供三大士和藏傳佛教寧瑪派的祖師像。寺內還有元代天恩法雨碑和清康熙年間的石碑各一通。 查看詳情

塔院寺

塔院寺,內有五臺山的標志性建筑——大白塔,塔高約50米,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圣時遺留的金發,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筑,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兩千多冊經卷為善本。門票5元/人。 查看詳情

佛光寺

位于五臺縣豆村鎮北5公里處,寺基為梯田式,共有三層院落。創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現在寺內仍存有許多北魏時期的建筑和文物,有建筑、塑像、壁畫、墨跡四絕。東大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筑,位于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建于唐宣宗年間,距今1100多年。該殿外觀古樸,門窗、墻壁俱是紅漆刷就,不施彩繪。大殿正中的佛壇上有三尊佛像和35尊菩薩像,正中為釋迦佛,左為彌勒佛,右為阿彌陀佛,塑像面容豐滿、端正,具有典型的中唐風格。東大殿內柱有幾幅壁畫,與敦煌莫高窟中的畫像幾乎沒什么兩樣,是珍貴的唐代遺物。門票門票價格15元/人。 查看詳情

觀海寺

位于鎮海寺東南1.5公里處,又稱明月池。該寺始建于北魏,寺院坐北向南,現存有大雄寶殿、金剛菩薩殿兩大殿,其中金剛菩薩殿正面3間,原殿額高懸康熙帝親筆手書的“笑提明月池”木匾一塊。殿內的金剛菩薩造型奇特,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尊黑色菩薩,他黑臉黑身、表情堅毅、身形偉岸,右腳登地,左腿屈起,腳踩風火輪,臂上纏繞長蛇,手中執法器,所以此像又稱“九頭十八臂黑金剛菩薩”。這也是文殊菩薩的“三十二相”之一。觀海寺中有一小水池,呈長方形,水色透明,清澈見底。池邊砌成圓形,池中心一小孔中有泉水滲出。相傳曾有人在漆黑的夜里,看見池內有明月。人們以為菩薩顯靈,觀海寺因此逐漸被改稱為明月池。每年的六月大法會期間,會有一些虔 ... 查看詳情

普化寺

位于臺懷中心寺廟群南1公里處、清水河東側山腳下,是五臺山建造時間最晚的一座寺廟。普化寺原稱玉皇廟、帝釋宮,現存寺廟為民國年間重建。殿堂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南北各有兩層護院,共有殿堂樓閣100余間。寺前有一堵高大的影壁,影壁墻上嵌的圓形石雕,正中一幅為“福壽三星共照”,北側的一幅為“周文王請姜太公”,雕工精細,為五臺山寺廟影壁中的精品之一。院中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內供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后的大雄寶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筑,裝修精細。殿內主供釋迦牟尼,旁有文殊、普賢,兩壁供十八羅漢。山墻兩內壁上部,屬佛傳圖,又稱釋迦譜,描述了釋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過程。殿后壁右角,還供有一尊老文殊,上頷長胡須, ... 查看詳情

十方堂

位于羅睺寺山門東側,是羅睺寺的屬廟,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到了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臺山,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后來僧眾逐漸增多,道光年間,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十方堂又稱廣仁寺,有三進殿宇。殿堂設置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鐘鼓二樓。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第三層殿面闊5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爾》經。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