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金閣寺

寺院始建于唐代宗年間,是由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主持修建的。該寺銅鑄為瓦,瓦上涂金,整個寺廟金光燦爛,又因這里是不空法師開講密宗的道場,所以在國內外均有較高的聲譽。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筑及塑像均為明、清、民國復修,共有殿堂160多間。寺院布局為兩處大院。前院的一座二層樓閣內供著一座觀音菩薩像,高達17米多,是五臺山最高最大的塑像。殿閣內左右后柱下兩個1米高的石柱礎,為圓形中間束腰上下卷蓮瓣形,是唐代遺物。大雄寶殿是后院的主體建筑,內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佛像。金閣寺位于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距臺懷鎮15公里。除五座臺頂的寺廟建筑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門票4元 查看詳情

靈應寺

靈應寺位于臺懷中心寺廟群以南,坐落在梵仙頂。靈應寺的布局結構簡單,山頂僅有十余間樓殿房舍。這里是總覽臺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有些臺懷附近的居民和外地游客都特意安排在農歷九月九日登臨靈應寺,因為《續齊諧記》上說:“汝南醒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豬、犬、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 查看詳情

秘密寺

位于臺懷鎮西南38公里處、維屏山秘密巖,秘密巖又稱秘魔巖,所以秘密寺又稱秘魔寺。相傳這里是文殊大士受記五百神龍潛修之地,后來永泰禪師曾在此居住修行,時人稱為秘魔巖和尚,因其手持木叉,所以又稱木叉和尚。這里松柏蒼翠,山巖險峻,野趣橫生。秘密寺始建于唐代,現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處。前院有天王殿,東西兩廂及正殿5間,南北藏經樓等;中院有配殿及正殿5間;后院部分殿堂殘壞;中庵包括三圣庵、觀音洞、金佛樓三處。觀音洞三層分奉彌勒、三大士、關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18尊。金佛樓三層8間,內奉石雕貼金接引佛一尊。寺前山坡有墓塔3座:祖師塔、建玄大師磚墓塔以及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普同塔。這3座磚墓塔為 ... 查看詳情

棲賢寺

棲賢寺又稱觀音洞,位于南山寺北側的棲賢谷口,距臺懷鎮約5公里。寺院建造在懸崖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間殿堂,當中一間為穿堂,接著便是巖壁下的短窄石階通道,通道中段,外側凸起的巖石上建有六角亭,稱為觀音亭,亭檐下的橫枋上有三幅畫,表現的都是觀音顯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獸威脅的凡人。中段傍巖壁筑7間殿堂僧舍。從小門入內,墻壁與石壁之間很貼近,院道不足1米。中間一段墻壁上畫有十八羅漢,六位一組,均呈日常生活狀,富有凡世情趣。通道終極,是山崖中腰的大巖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間,出檐翹揚。殿內主供八臂十一面觀音,觀音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 ... 查看詳情

巖山寺

位于五臺山北麓的天巖山天巖村,距繁峙縣城40公里。原名靈巖院,始建于金正隆三年,元明清代均屢有修葺。現存山門、鐘樓、東西配殿、禪院等。巖山寺以南殿即文殊殿的壁畫最具特色。該殿始建于金代,殿內四壁滿繪壁畫,這些壁畫是金大定七年年宮廷畫師王逵歷時十年才繪制成的。西邊墻壁的壁畫內容,描繪了釋迦牟尼一生的重大事跡。南壁的壁畫,描繪五百商人海遇難,羅剎女趕來相救的情節。東壁的壁畫表現的是經變故事和人情風俗,是一幅表現宋、金時期都市風情的歷史畫卷。巖山寺壁畫,內容豐富,注重細節,是我國金代壁畫中的最優秀作品,是研究宋金時期宗教、建筑、美術的寶貴資料。 查看詳情

圓照寺

位于顯通寺鐘樓對面,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到中國宣揚佛法,為了記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臺山修建了這座寺廟。此寺的山門與眾不同,一般寺廟的山門是三門,而這里的山門是五門,稱為五朝門,在五臺山是獨一無二的。寺前有一對石獅,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塔院、藏經閣、后院等建筑,其中大雄寶殿內供三世佛:東邊是藥師佛,當中是釋迦牟尼佛,西邊是阿彌陀佛,三世佛的兩側是十八羅漢,文革中,這些塑像多數被毀。寺后院內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五丈,四角各設小塔,造型奇特,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門票4元/人。 查看詳情

尊勝寺

位于五臺縣城東北部,距縣城20公里。尊勝寺始建于唐代,當時稱善住閣院;明萬歷十九年復修后改稱為尊勝寺,清同冶七年作了部分補修。寺內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記載有該寺的歷史。尊勝寺坐北向南,上下五層。在中軸線上排列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藏經樓、諸天殿、五文殊殿等六進殿宇,再加上寺院對面的觀音殿,共七座大殿,共有殿宇樓閣200余間。藏經樓是一座二層建筑,閣內下層供奉有十二圓覺菩薩,比例和諧。寺前有一對石獅,連座高約3米,是五臺山形體最大、形態最美的石獅,雕刻精細、神態生動,不失為五臺山石獅中的杰作。門票門口停車場收費10元/輛。 查看詳情

黛螺頂

位于臺懷中心寺廟群以東的陡峭山脊上,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黛螺頂上的寺院內有五臺山5座臺頂的5種文殊菩薩法像,到這里,可以一次性朝拜5尊文殊菩薩。黛螺頂寺內共有殿堂、僧舍20余間,站壇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筑。殿內所供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盤坐模樣,而是站立佛壇之上。殿內還供有五文殊像,分別為孺童文殊、無垢文殊、智慧文殊、聰明文殊、獅子吼文殊。門票6元/人。 查看詳情

白求恩模范病室

位于五臺縣城東45公里的松巖口村。1938年6月17日,加拿大胸外科專家白求恩同志從延安來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金崗庫村,6月19日趕到軍區后方醫院駐地松巖口村,在這里白求恩同志辛勤工作了近四個月。這間病室原是一座龍王廟,它的落成,使晉北敵后戰時醫院的醫護水平,特別是外科醫護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遠在延安的毛澤東主席特地拍來電報,指示軍區每月付白求恩100元津貼,但白求恩從來沒有接受過。原來的“病室”建筑已在1940年被日軍焚毀,現存為1974年重修。 查看詳情

菩薩頂

菩薩頂位于五臺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于北魏,歷代重修。據記載,永樂以后,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山,大喇嘛居于菩薩頂,于是菩薩頂成了五臺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臺山,在菩薩頂住宿,并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后院,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現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這里也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選擇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門票8元/人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