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瑪旁雍措

瑪旁雍措位于神山岡仁波齊東南30公里處,海拔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唐代玄奘在天竺取經記中也稱,此湖是西天王母瑤池之所在。歷來的朝圣者都以到過此湖轉經洗浴為人生最大幸事。其實,瑪旁雍措作為圣湖之王的地位,即便對一般旅游觀光客來說,也是無可置疑的。瑪旁雍措在藏語中意為“永恒不敗的碧玉湖”,起因是11世紀在湖畔進行的一場宗教大戰,結果,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勝外道黑教,“瑪旁”就是紀念佛教的勝利,此湖因而得名。瑪旁雍措清澈的湖水與藍天相映,令人感到它的博大與坦蕩。周圍雪山簇擁,山光水色,出神入化。信徒們認為,瑪旁雍錯是佛主賜給人們的甘露,它能清除人們肌膚上的污穢,能 ... 查看詳情

班公措

從地圖上看,可能沒有比班公措更為狹長的湖泊了,全長150多公里,而面積才604平方公里,南北最窄處只有5米。東面三分之二的面積屬中國領土范圍。“班公”是印度語,意即一塊小草地。藏語稱此湖為“措木昂拉仁波湖”,意為“長的仙鴨湖。”這大約是因為湖中鳥島多有斑頭雁居住。班公措是中國和克什米爾地區交界的著名國際湖。班公措有一個特別蹊蹺之處,便是雖屬同一湖,水質卻不同。中國境內的湖水是淡水,清甜甘美,水色碧綠,而到克什米爾境內湖水不僅變咸,而且發臭,不僅人畜不能飲用,連魚兒都不見蹤影。每年春夏之際的5-7月,班公措湖心的鳥島便棲息有數萬只斑頭雁、棕頭鷗、鳳頭麻鴨等二十多種水鳥。可以租船在湖中游覽,也可以上 ... 查看詳情

拉昂措

拉昂措與瑪旁雍措東西并列,被稱為“鬼湖”。但它的名氣卻不能與“圣湖”瑪旁雍措相提并論。拉昂錯的面積小,僅為26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73米,略低于瑪旁雍措。1906年瑞典地理學家在測量完瑪旁雍措的水深后,曾試圖測量拉昂措的深度,但僅測量了湖體北端便無果而終,它的深度至今仍是一個謎。由于多年以來的氣候變遷,拉昂措湖水已不能外流,并封閉成內陸湖。近百年來,通過安迦水道來自瑪旁雍措的補給水量時斷時續,加以自身積水面積遠少于瑪旁雍措,拉昂措正在經歷湖體消縮、湖面水位下降、湖水礦化度升高的過程,但它仍不失為一座景觀壯美的大湖。鬼湖與圣湖中間至今仍有一條河相通。鬼湖中有一個小島,據說島上有一小寺,每年冬天 ... 查看詳情

岡仁波齊

神山岡仁波齊,藏語意思為“雪山之寶貝”。海拔6656米,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屹立在普蘭縣境內的巴嘎鄉,綿延于中、印、尼三國邊境。孕育了250多條冰川,帶來了大量水源,是恒河、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也是西藏最有名的一座神山。岡仁波齊峰山形如橄欖,直插云霄,峰頂如七彩圓冠,周圍如同八瓣蓮花四面環繞,山身如同水晶砌成。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釋迦牟尼腳踏過的山,西邊是度母山,南邊是智慧女神峰,北邊是護法神大山。塔欽是轉山的起點和終點。整個轉經道有不少名勝古跡,幾乎每隔500米就有一處圣跡,并流傳著與之相關的傳說故事。藏傳佛教密宗認為,岡仁布齊神山外圈就是一天生的曼陀羅,轉山一圈即 ... 查看詳情

納木那尼

納木那尼峰海拔7728米,被稱為“神女峰”,東面的山脊被侵蝕為刃脊,形成了高差近2000米的峭壁,西面的坡度則較為和緩。納木那尼峰具有我國西喜馬拉雅山最大冰川群,圍繞峰區的冰川由3條晶瑩透明的冰塔林組成,就像一座座童話里的宮殿。早在一個世紀以前,這一地區就為各國探險家所注意。納木那尼峰自1905年英國人湯姆、喬治、朗斯第一次試登后,日本、奧地利等許多國家的登山家們都進行過多次嘗試,但均未成功。1985年5月26日、28日,中日聯合登山隊的金伎喜、松林公藏等13名隊員,才首次沿納木那尼峰的西北坡扎龍瑪龍巴冰川登頂成功。小帖士:可在即烏寺附近觀看其日出日落。交通納木那尼與岡仁波齊峰南北相望,可在即烏 ... 查看詳情

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國于公元10世紀前半期開始建立,先后世襲了16個國王,古格王國王宮城堡是從10-16世紀不斷擴建,并達到全盛,于17世紀吐蕃王朝瓦解后結束。古格王國遺址占地約18萬平方米,從山麓到山頂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達600余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筑群。近年,在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是這個神秘的古格王國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古格王國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代表其最高成就的就是被稱為古格王國銀眼的雕像;遺留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古格王國的壁畫,這里的壁畫風格獨特,能全面地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古格王國遺址的外圍建有城墻,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從 ... 查看詳情

東嘎遺址

東嘎遺址是一處近年才發現的石窟,經過有關專家的初步考證,是當年古格王朝仁欽桑布時期興建的八大寺院之一。年代大約是公元10世紀,曾經一度是古格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嘎石窟散布在東嘎村北面斷崖上,路上能看到山上密密麻麻的洞窟。現存洞穴接近200個,延綿2千米,儼如蜂巢。其中繪有精美壁畫的幾個窟洞,集中在東面一片呈“U”字形的山崖上。考古工作者所發掘的東嘎洞窟和皮央洞窟就在東嘎村和相鄰的皮央村附近的土石山崖上,這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一處佛教石窟遺址。集中在半山腰的3個洞窟中的東嘎壁畫保存得較好。它的形成及其年代,目前在眾多的西藏歷史、宗教、文化檔案中沒有記載,是一個尚待解破的文化之謎。但有一 ... 查看詳情

日土巖畫

日土巖畫是指在阿里日土縣發現的若干巖畫遺存,有任姆棟、魯日朗卡、恰克桑、阿壟溝巖畫等。任姆棟巖畫位于獅泉河至日土間的路邊,是在山巖上刻下的人物與動物,手法粗陋,線條簡單,但造型生動。齊烏普巖畫距日土大約70公里,從日土沿班公湖北行再進入一個山溝,巖畫在一垂直的峭壁上,畫中刻有各類動物以及正在從事各種活動的男女。日土巖畫對研究古代游牧部落具有很大價值。 查看詳情

托林寺

托林寺是公元996年由古格王益西沃創建,是古格高僧、藏傳佛教后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譯經授徒的場所。1036年古格益西沃及其兄弟強曲沃迎請阿底峽尊者進藏,駐錫托林寺講經著書,宏傳佛法,使該寺更加著名。托林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古格開國之時,已確定尊崇佛教。當時的藏地佛教雖開始復興但卻仍然混亂。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撥亂反正,興建托林寺,其規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其后請來的印度高僧阿底峽弘法,以此寺為駐錫地。阿底峽帶動了西藏佛教的復興,托林寺也因而逐漸成為當時的藏傳佛教中心。據說,周圍的廢墟里,至今還有許多遺物。宗喀巴的弟子古格·昂旺扎巴對該寺進行過大規模的重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許多高僧都曾 ... 查看詳情

科加寺

科加在藏語中是“定居”之意。科加寺興建年份已難以考據,其來歷據說是源于噶爾一帶擅長鑄造佛像的居民,一天把一尊觀音像以馬車送運,走到孔雀河邊。馬車突然被石頭卡住,不論怎么辦也無法繼續前行,于是人們就在車停之處建一座廟,取名科加寺。科加寺規模很小,殿堂內的壁畫和布置,由于年久失修,難免有點斑駁。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這兒卻散發著一種原始、古樸的味道。科加寺門口有一片河灘以及美麗的紅色蘆葦叢。附近的科加村是個具有田園風味的小村莊,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科加寺是從尼泊爾進入普蘭的必經之路,經常有許多衣著怪異的異域游客光著腳、提著小鐵筒從這里經過。這些人多是來參拜神山圣湖的外國修行者。如果天氣炎熱,他們常常會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