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天氣預報

10 ~ 27℃
多云轉晴
西北風3-4級轉<3級
查看天氣詳情
朔州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神頭泉

神頭泉大大小小泉眼600多個,涌泉量在2億立方米,最低水溫在14.5度左右,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一塊天然濕地,湖中“水圍寺”、岸邊“唐鄂國公廟”遠近聞名。“龍泉夜月”又是馬邑古八景之一,素有“塞外西湖”的美稱。 查看詳情

清涼山

清涼山位于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山勢陡峭,峰巒疊嶂。 山上有寺,名清涼寺,據說是文殊菩薩赴五臺山途中的第一道場。主峰有一座磚塔名華嚴寺磚塔,磚塔高約十多米,七檐八角,遼代所建,峰北山凹處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薩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在須彌座上。主峰磚塔與峰北山凹處的石窟遙相呼應。據考證,石窟、佛雕和磚塔均建于遼、金時代。 每逢夏秋之季,山上景色宜人,幽雅清靜的環境,是休閑的好地方。 查看詳情

應縣木塔

釋迦木塔位于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整個建筑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 ... 查看詳情

寶寧寺

俗稱大寺廟,位于右玉縣舊城城關鎮內東街北側。寺院建筑坐北向南,原占地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約150米。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原有四進院落,五座殿宇,依次為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遺憾的是該寺在解放前后和“文革”當中遭到嚴重破壞,殿舍倒塌,椽棟皆毀,除大雄寶殿和過殿外,其他建筑全部不存。 現中殿、后殿兩個部分:中殿面闊七間,為單檐歇山頂;后殿是寶寧寺之主殿,規模較大,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為單檐歇山頂。 相關背景:舊城城關鎮北鄰內蒙古,西晉時,是鮮卑族北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通往南都平城的必經之路。 明代中期,蒙古族韃靶部落興起,逐步構成明朝北邊的又一威脅。明政府為了加強大同的防務, ... 查看詳情

崇福寺

我國現存遼金時代規模最大的三大佛寺之一。為唐代名將尉遲恭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奉剌命特建。金代擴建,又經明、清兩代修葺,成為當今一處殿閣巍峨,氣勢恢宏的佛門巨剎。199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朔城區東大街北側,坐北向南,東傍城垣,西毗民舍。山門臨街,門前蹲石獅一對,門上懸“崇福寺”豎匾一方。寺內建筑巍峨高聳,青墻碧瓦,甬道縱橫,幽靜清雅,古樸之風濃郁。它是一座沿襲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的佛教寺院,也是同朔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彌陀殿是崇福寺內寺內最大的殿堂。建于金皇統三年(1143年)。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斗拱七鋪作 ... 查看詳情

大安寺

大安寺位于千山海拔600米高上的“文殊”“普賢”的谷坳之中,俗稱高山古剎,在千山五大禪林之中素以“雄曠”而著稱。 該寺是佛教傳入千山最早的開發地之一。歷史悠久,通明峰懸崖上迄今仍保留著唐代以前的古庵遺址及麻繩紋的瓦片,記錄著大安寺的滄桑歲月。現有建筑大殿飛韋陀殿飛神堂、客堂飛配殿齋堂及鐘鼓樓等建筑6處,計33間,建筑面積866,6平方米。除正殿的單檐歇山式建筑外,其余都較完整地保持著清代單檐硬山式的建筑風格。 寺周佛手飛保泰、英烈飛金剛、通明飛五峰環抱。群山環繞,山勢蜿蜒,洞深坡陡,林木蔥蘢,古老的建筑散落其間,顯得雄曠深遂,向以奇峰古剎交相。 大安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著原 ... 查看詳情

朔州凈土寺

位于應縣城內東北隅,又名北寺。創建于金天會二年(1124年)。主殿為大雄寶殿,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 該寺原有山門、舍利塔、天王殿、鐘鼓樓、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后殿、藏經樓等。如今,僅剩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為全寺主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風貌。單檐歇山頂,殿頂用筒、板瓦覆蓋,檐頭鑲以綠色琉璃。建筑宏偉壯觀。 殿內的藻井四面金龍盤繞,造型美觀,構圖精細,是研究金代建筑學的實物資料。殿內四壁的壁畫,始繪于清代,主要記述釋迦牟尼佛以及諸菩薩的佛教事跡。門票 免費。 查看詳情

廣武漢墓群

位于山陰縣西南,舊廣武與新廣武城之北,共有288座。整個墓群南依群山,北連朔州平川,從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羅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為全國之首,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并在漢墓群南端修建了廣武漢墓群保管所。 廣武墓群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 查看詳情

廣武屯兵堡

位于山陰縣南的雁門關長城腳下,是雁門關內外的咽喉要道,故有“北門鎖鑰”之稱。 許多著名將領如趙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漢朝的衛青、李廣、霍去病,宋朝的楊業,明朝的于謙等都曾經在此駐守屯兵,出奇制勝地殺敗敵軍。因此可以說,廣武屯兵堡有很大的歷史價值與軍事價值。 查看詳情

化悲巖寺

位于山陰縣城南35公里處,坐落在翠微山東麓西側山腰。化悲巖寺又名化悲廟,化悲巖,羊馱寺。始建于遼金時期,續建于元至正十五年間(公元1307-1341)。 寺院依山傍勢,寺內石窟別致相連。成就了奇特的八大景觀:“悲巖晚照”、“孤松獨石”、“兩山夾一樓”、“香山滴翠”、“朱沙河”、“佛燈明”、“二泉映月”、“鐘鳴百里”。寺院周圍奇峰崔嵬,溝壑橫流,一條羊腸小道是通向化悲寺的唯一路徑。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