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南潯鎮史館

南潯鎮史館其前身是南潯商會,始建于1926年,為三進中西合璧建筑,占地面積為950平方米,累計費銀三萬余兩,是江南集鎮最早的商會之一。1998年10月,改為南潯鎮史館。2008年上半年,經維修后,其內容調整為輯里湖絲、四象八牛、名家書法、江南絲竹和名人書屋等展廳。輯里湖絲館:主要展示南潯人自以為傲的輯里湖絲文化。館中陳列了各種關于絲的模型,其中有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的金獎、錢山漾遺址的老照片、老式絲車等等。一組生動的泥偶從采桑、養蠶、繅絲、交易、獲獎,將一百多年前南潯輯里絲的繁榮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四象八牛走廊:展示了南潯一群最杰出的商人,他們由絲發家,最后深深的影響了整個華東地區乃至中 ... 查看詳情

南潯文園

位于南潯風景名勝區,四周有河流,中間有湖泊,北面靠近江南水鄉一條街,又與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等名勝靠近,周圍環境優雅,風景優美。南潯文園是一座集江南園林與古代建筑兼休閑作用于一體的現代園林,內建有“三館一廊”:張愛萍將軍題字的紅軍長征紀念館、吳邦國題字的吳壽谷藝術館、黃苗子先生題字的徐遲紀念館、以展示八十位英才鄉賢的南潯名人長廊。園中還置有再現近代江南水鄉的傳統農業和民俗風貌的農家樂園,以小小天安門為中心的兒童樂園、大型樹樁盆景園、名人詩廊的多個景點。文園整體建筑分南北兩部分,由天橋相連,南園主要為江南園林,周圍建有兒童樂園,大型樹樁盆景園,及名人詩廊等;北園以湖心文昌閣為中心,周圍布有名人詩廊 ... 查看詳情

穎園

穎園是南潯俗稱“八牛”之一清朝陳熊的住宅花園,位于皇御河畔,占地11.07畝,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經十三年,于光緒六年(1875)落成。現基本保存完好,系南潯鎮文物保護單位。穎園內古術參天,有百年以上的廣玉蘭、香棒及紫藤等綠蔭。樓、閣沿池而筑,太湖石假山堆壘錯落有致,曲徑通幽,可拾級登臨。“賞月樓”在池面一測,樓邊有排紫紅術的玻璃長窗,畫梁雕柱,古色古香。池的北邊筑有一幢烏瓦粉墻“養心鉗”,過去是陳熊吟詩作畫,奕模提琴之所。“玉香閣”也建于池西,磚瓦木結構的建筑,線條洗練,別具匠心。若登臨樓上可飽覽園中景色。穎園還以各種雕刻見長。在磚雕、石雕、木雕等,幾乎是一座小型雕刻藝術館。如“養 ... 查看詳情

廣惠宮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遺存,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俗稱“張王廟”。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建觀歷史長于建鎮歷史。廣惠宮本為祠山神廟。據鎮志載,廣惠宮“宋時止一殿,奉祠山神像”,“為道流香火之所”。廣惠宮曾經歷數度衰敗鼎盛之變,重修重建中,其規模也不斷擴大,大明天啟七年(1627)里紳董惇儒“復建正殿,易奉三清”。并增置后殿為玉皇閣,移祠山神于正殿。整個建筑群體由彌羅閣、東岳殿、城隍殿、雷震殿,三清殿及灶神行宮構成,氣勢應該是相當宏偉的。盡管數百年來其構建布局幾經“調整”,2003年上半年重建,廣惠宮重建重修工程,部分展現了歷史上廣惠宮的原貌。 ... 查看詳情

劉氏家廟

含豐富的宗祠文化,廳堂三進氣宇軒昂,后廳走馬樓名“磐德堂”。家廟門前有兩座東西相對的清光緒御賜、建于宣統年間的石牌坊,雕縷精巧、典雅古樸。 查看詳情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于1930年所建別墅。劉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進,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沒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潯別墅稱“求恕里”。1920年劉承干建嘉業堂藏書樓,同時為了適應藏書樓管理的需要,因此擴建求恕里,作為他和家屬回潯小住和藏書樓管理處的地方。求恕里屬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個結構以門房、甬道、西洋門樓、卷門、庭院和獨立的樓廳相結合。求恕里現今陳列著劉旭滄作品攝影展。劉旭滄原名劉承東,中國近代著名攝影藝術家,曾擔任上海攝影協會主席,他是劉承干的九弟,兩人相差32歲。一長衫馬凳子,以收藏古董成名;一個西裝革履,鉆研攝影成名。兄弟倆各有 ... 查看詳情

張石銘舊宅

張石銘舊宅,是江南巨富、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所建的大宅院。又名懿德堂。是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明清歷史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群的經典建筑。其風格之奇特、結構之恢宏、工藝之精湛、建筑之精華,被稱為“江南第一民宅”。 張石銘舊宅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式各式樓房150間。 其舊宅內廳、堂、樓、軒、房約數百間,融會貫通,各具特色。宅內的門樓、墻、壁、柱、架、椽、門、窗有數以千計的石雕、木雕、磚雕,且刀法精湛,構圖巧妙,風格高雅,無論是飛禽走獸還是人物花卉,都呼之欲出,栩栩如生,體現了晚清中國雕刻藝術的精華。 ... 查看詳情

通津橋

通濟橋位于東大街古運河上,是過去南潯鎮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明清時期,通津橋畔成為繁華的絲市。橋南面有一條小街名叫絲行垛,素以經營蠶絲業著稱,曾是歷史上“輯里湖絲”的集散中心。當時通津橋頭絲行盛行。該橋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為單孔石拱橋。原名潯溪橋,后改名通津橋,俗稱“大橋”。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咸豐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橋長28米,寬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為南潯眾橋之首。拱卷石采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法。1989年3月被列為湖州市文物保持單位。 查看詳情

小蓮莊

小蓮莊,又稱“劉園”。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清末光祿大夫劉鏞的私家花園及家廟所在。位于鎮南鷓鴣溪畔,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劉鏡和次子劉錦藻所營建,前后費時四十年,于1924年建成。小蓮莊因慕元宋書畫家趙孟頫所建“蓮花莊”之名而名為“小蓮莊”。小蓮莊占地面積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積3809平方米。主要分外園和內園。外園以十畝荷池為中心。內園的主體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整個園林構思精紗,匠心獨特,亭樓闊榭,黑山依水。各處建筑分別成景,景景之間,具界不界,內園外園似隔非隔,錯落有致,陶曲成趣。碑刻長廊:位于荷花池西。沿家廟東側山墻構筑。整條碑廊正、草、隸、篆各 ... 查看詳情

百間樓

百間樓位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奴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這一名稱一直保存至今。 整條街房舍連排,側墻相接。其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墻,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 房舍間山墻高聳,有做成云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墻式,高低錯落,自墻黑瓦。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民居的靈氣。 房舍最集中的一段是河東岸的蓮花橋到長橋,房屋較為整齊,密密扎扎地布滿了河岸。白墻、青瓦、沿廊、河埠、花墻、卷門、廊檐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