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五個廟石窟

位于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西北20公里,距敦煌90公里,因在崖壁上開鑿有5個洞窟故名。創建于北周,宋西夏有重修。實有洞窟6個,現編有5個窟號,各窟造像均已毀壞,僅余壁畫,也已漶漫不清。第1窟為中心方柱式建筑,大約始建于北朝,原有作品早已不存,現存壁畫為西夏時重繪。有彌勒經變、水月觀音、曼荼羅等內容。第2窟呈長方形,人字坡頂。所余菩薩、大王、弟子及供養人等,形象生動,藝術水平極高。 查看詳情

反彈琵琶雕像

反彈琵琶雕像是敦煌市的標志,位于市區正圓花壇環島的中心,沙洲南、北路和陽關大道交匯于此。雕像通高約5米,姿態婀娜,體形豐滿,女舞神慈眉善目,重心放在右腳,左腿提起,琵琶背朝前置于身后掌心朝上反彈。該雕像是根據敦煌壁畫中的一幅-中唐112窟中的《觀無量壽經變》內的“反彈琵琶”所制,該壁畫同飛天并稱敦煌樂舞壁畫中的兩大代表作,舉世聞名。“反彈琵琶”被廣泛用于比喻打破常規的逆向思維。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云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 查看詳情

陽關遺址

陽關,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上,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參觀陽關遺址前不妨先去這里的陽關博物館看看,陽關博物館座落在墩墩山漢代烽燧北800米處,占地約1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甘肅省最大的景點式博物館。陽關博物館整體呈現仿漢建筑風格,這里館藏文物豐富,陳展風格新穎,能夠系統的反映漢唐時期敦煌及陽關的繁華與變遷。博物館館內面積7.8萬平方米,館內的仿漢現代建筑群與周圍的漢唐歷史遺跡 ... 查看詳情

玉門關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墻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城北100米左右為哈拉湖,湖水為淡鹽水生有大片蘆葦。小城堡挺立在荒涼的戈壁灘中,腳下的哈塔湖2000年前連接疏勒河故道,水面擁擠著運送糧食兵士的船舶,從大漠戈壁辛苦而來的商旅僧人在這里接受入關檢查,然后就算進入中原大地了。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兼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 ... 查看詳情

漢長城

敦煌境內北端現存除堿墩子至馬迷土的漢長城干線外,還有玉門關至陽關、陽關至黨河口、馬迷土至彎腰墩的漢長城支線。隨著兩千多年歲月的流逝和風雨流沙的破壞,部分長城被夷為平地,多半長城保存下來。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米,頂寬1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漢長城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峰燧旁邊有報警時用以點燃烽火的積薪垛15堆,最大的長2米,高1.3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結為化石般堅硬。在漢長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價值不菲的漢簡。西漢時,中原王朝為了對外抗御匈奴騷擾,加強邊塞建設,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以加強同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由令居(今 ... 查看詳情

河倉城

河倉城,俗稱大方盤城,建于西漢,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處的戈壁灘中,西距玉門關20公里。河倉城位于東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約50米處,是一個大湖泊,水平如鏡,蔚藍透明,岸邊長滿蘆葦、紅柳、甘草,東面是深不可測的沼澤地。河倉城建在高出湖灘3米高的土臺地上。因臨疏勒河,故稱河倉城。南北有高出城堡數丈的大戈壁懷抱,使河倉城極為隱蔽。不來到跟前,是很難發現這座倉城的。由此可見,古人選擇這塊地方修軍需倉庫,確費了一番苦心,是經過周密勘察和設計的。戈壁灘還建有好幾座守衛倉城的烽燧,好像城堡的眼目,在那里警惕地了望。河倉城由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32米,南北寬約17米,殘垣最高處6. ... 查看詳情

鎖陽城

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西晉為晉昌縣,隋為常樂縣,唐為瓜州郡。后歷經戰亂,明王室閉關后遭廢棄。鎖陽城之名緣于清代民間,因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后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臺、擂臺等古代軍事設施。鎖陽城具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同時,也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 ... 查看詳情

雷音寺

雷音寺占地43畝,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寺門橫額“雷音寺”三字由原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寺門西開,全寺由1個正殿、2個陪殿和僧房、施主客房組成,共有殿閣房舍百余間。供奉佛、菩薩、羅漢、弟子塑像37身。其中,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為一尊漢白玉佛像,高1米許,系緬甸華僑捐修;佛像兩側各塑菩薩一身,并有采塑十八羅漢,形象逼真。位于敦煌市南4公里處,屬楊家橋鄉,在敦煌市至鳴沙山公路的左側。傳說古時在月牙泉附近有雷音寺,后沙暴橫行,寺院為鳴沙山所埋,1989年,由國內外佛教團體和敦煌市佛教徒捐贈,于今日位置重健了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開光,并對游人開放。交通可乘坐3路公交在 ... 查看詳情

渥洼池

天鵝在這里駐足,黃鴨在這里棲息,魚翔淺底,鳥映湖中。站在湖堤上放眼望去,湛藍晶瑩的湖水,花紅草綠的草原,金碧輝煌的沙山,銀光閃爍的雪峰使你心曠神怡。據史載,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河南南陽新野有一個小官名叫暴利長,因犯罪遭刑,被充軍發配到此地屯田、牧馬。在放馬時,他看到有群野馬每天傍晚來渥洼池邊飲水。一天,他在野馬群中發現了一匹與眾不同的駿馬。這匹馬體態高大,骨骼不凡,棗紅毛色,跑起來像一團烈火。暴利長深知漢武帝酷愛寶馬,于是設計將其擒獲,獻給了漢武帝。為了把馬說得神秘奇異,謊稱這匹馬是從渥洼池水中飛出來的。漢武帝見到這匹天馬后,非常贊賞,認為是吉祥之兆,是他最崇敬的“太乙神”賜給他的, ... 查看詳情

白馬塔

現存白馬塔建筑雄偉,塔身9層,高12米,直徑7米,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基層呈八角形,以磚包砌,每象面寬3米,第2~4層呈折角重迭形,第5層下有突出的乳釘,環繞一周,上為仰蓮花瓣,第6層為覆缽形塔身,第7層為法相輪形,第8層為六角形的坡剎盤,每角掛風鐸一只,第9層為連珠式塔尖,整體塔呈明代喇嘛塔風格。位于敦煌市西郊敦煌故城南,今黨河鄉白馬塔村內,距市中心2公里。相傳呂光等于384年攻破龜茲,并征服西域30余國后,請高僧鳩摩羅什東歸傳經。當行至敦煌時,鳩摩羅什夜夢他所乘白馬托夢說,白馬本是上界天騮龍駒,受佛主之命,特送他東行。現已進陽關大道,馬將超脫生死之地,到葫蘆將另有乘騎。次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