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位于雪溪鄉橋西村,當地人也稱其為石門樓。胡氏大院是泰順縣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僅規模大,建筑工藝也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胡氏祖上原居住在慶元官塘,明順德年間,胡家先人胡道嚴遷徙至泰順雪溪西岸,從此在此地安居樂業。傳至胡東偉一代(清嘉慶年間),家道昌盛,逐漸開始大規模地建造住宅,大院共經前后三次的建造才形成我們今天看見的規模。胡氏大院內有住宿和農家菜。如果玩得晚了,可以選擇住在大院內,農家菜的味道也不錯,土雞湯、臘兔、剛摘的茄子、黃瓜等都能一飽口福。交通可以搭乘三魁去仕陽的車,途徑雪溪的,30分鐘一班。 查看詳情

劉宅橋

劉宅橋位于三魁鎮劉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橋,建于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長24.8米,寬6.15米,跨徑9.2米。是泰順眾多屋式木平橋中造型最為精巧別致的一座。木平橋一般都建在溪面并不寬闊的溪流之上,全縣共有22座木平橋,劉宅橋的年代為最久遠的。先后經歷了三次大修,模樣依舊。在沒有公路之前,該橋是泰順來往福鼎的必由之路。游覽指南:探訪劉宅橋,可延著劉宅村柳樹垂蔭的村巷行走,有詩《柳巷春風》云:“柳蔭蒼翠挺喬林,聲動天風理舜琴。徹耳可人清絕處,又聞玄鶴和松音。”穿過這狹長而且有些曲折的村巷,繞過劉氏宗祠高大的外墻,仙洞虹橋兀然而現。矗立在村落水口。據《魁峰高陽劉氏洞下橋記》載,“一為高陽本境風水 ... 查看詳情

南陽橋

南陽橋,又稱玉巖橋,位于泗溪鎮巖頭村。此橋為伸臂梁木平橋,重檐歇山頂,建于同治九年。南陽橋的構造特點是在溪中建石墩,然后在石墩上疊架木梁,向左右平衡伸展。這種雙向伸臂木梁橋可以增加木梁的承托作用,同時還可使木柱在縱向有一定的穩定性。浙江山區很多木橋都采用這種構造。小提示:1、此地是包氏聚族而居的的血緣村落。參觀南陽橋后,一定要順道看一下包氏宗祠和玉巖提刻等古跡。2、南陽橋兩面的景色非常優美,有濃郁的田園風味。 查看詳情

三柱橋

木平廊橋,位于三魁鎮下武洋村。橋長15.1米,寬4.47米,跨徑10.1米。顧名思義,三柱橋是因溪中立有三根石柱承托橋底梁木而得名。在梁木下頂以石柱,可以增加梁木的受力能力。 查看詳情

文重橋

文重橋,系木平廊橋,位于筱村鎮東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現橋建于民國年間,由當地的幾大家族合資建造。橋長27.4米,寬4.2米,凈跨22.4米。交通需搭三輪摩前往,游完后最好按原路回到筱村汽車站乘車前往泗溪的中巴車。那兒車比較多。 查看詳情

霞光橋

霞光橋,位于橫坑鄉華洋村,系石拱木廊橋。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咸豐、同治年間均有修建。橋長17.26米,寬4.42米,跨涇13.2米。霞尤橋系石拱木廊橋,平整的石頭砌成的橋拱呈半月形。均衡、勻稱,優美的線條倒映在清波之上。虛實結合,互相襯映。石拱之上,架起廊屋七間。廊屋外附木板擋風,上設屋檐蔽雨。屋檐為重檐式,屋脊平緩有序,轉折處彎曲有度。翼角稍稍伸出后,微微起翹,遠看給屋頂增添了些許動感,近觀有飛揚之勢。整個屋頂給人以親切、柔和、輕盈、秀逸的美感。霞光橋在清雍正、咸豐年間都有修建。但最終均“不戒于火”。“三都下洋橋者(即霞尤橋),浙閩來往之通津也”,橋毀則無法通往,當地家族族長召集眾人 ... 查看詳情

薛宅橋

薛宅橋,位于三魁鎮薛宅村,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后多次重修皆毀于水患,現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因橫跨錦溪,古名“錦溪橋”。橋全長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樸獨特,氣勢雄偉壯觀,載入《中國橋梁史話》。1986年浙江省文物局撥款和群眾集資重修。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名氣雖響,可周邊已造滿了現代的建筑物,實在有些美中不足。 查看詳情

永慶橋

位于三魁鎮戰洲下溪坪村,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全長33米,寬4.5米,離水面高8米,為伸臂式木廊橋,橋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板,有廊屋12間,明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內設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翹,造型雅樸,是縣境內優美的古代木廊平橋。參觀永慶橋除了看外觀外,還應注意橋內梁木上的幾條流暢飄逸的線刻,俗稱“梁須”,這其中還有一個有趣傳說。相關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木匠,在建造一座橋梁,卻由于一時疏忽將大梁的料下短了。由于上梁的日子早已確定,若不能按時建好,便是死罪。木匠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時來了一位漁翁模樣的人,手中提著2條鯉魚。問明情況后,勸木匠不要著 ... 查看詳情

玉巖包氏宗祠

玉巖村屬泗溪鎮,為包氏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玉巖包氏始祖貴山,祖籍平陽竹樓,宋德祐元年(1275)遷居玉巖。村內有包氏宗祠、廊橋、玉巖題刻等古跡。其中,包氏宗祠無論從規模還是布局來講在省內都非常少見,聞名遐邇。包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間,重建于清道光年間。占地2200平方米,由牌樓、外臺門、荷花池、頭門、前堂、正堂等組成。該宗祠采用中軸對稱布局,頗具規模,工藝講究,具有較高的文物綜合價值。小貼士:宗祠無人看管,經常鐵將軍把守,所以參觀前,可以去宗祠后的村子內尋找有鑰匙的人開門。 查看詳情

圓州古村落

圓州村地處司前鎮里光溪畔,為羅陽吳氏遷居圓州后逐漸形成。現存古民居四座宗祠一座,總體品位較高。民居:圓州現存的四座民居分別叫洋頭厝、老厝、第三份和外厝,四座民居在總體建筑風格上非常接近,均為合院式,二重門樓。圓州古村的一大特點是民居內彩繪處處可見,色彩鮮艷,非常精致。洋頭厝等民居的大門門楣上還有精雕細刻的陰陽圖案。吳氏宗祠就建在洋頭厝的右邊,規模不大,僅二進。一進門樓所處的位置為院落的左前方,與圓門樓錯開方位,從而使與圓門樓相接的院墻成為一進門樓的照壁,起到遮擋視線的作用。二進門樓卻獨樹一幟,采用木構形式。木門樓單間懸山頂,屋檐出挑較深,在檐緣外端加釘了飛檐。檐柱前置抱鼓石。檐柱上重重插拱出挑,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