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仙居橋

仙居橋位于仙居村水尾,距羅陽縣城二十公里,該橋有橋屋十八間,80柱單檐,為跨徑最大及現橋歷史最長的木拱橋。是泰順現存的木拱橋中跨金徑最大的。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歷史上多次被洪水沖毀,也多次重建。現在我們看見的仙居橋為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造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由于溪水上游建水電站,考慮到泄洪時,水流可能再次沖擊到已經垂垂老矣的橋身,2002年3月,仙居橋被修葺一新,橋臺升高了1.5米。如今的仙居橋氣勢恢弘、風格古樸,頗有往昔的風韻。相關介紹:仙居橋周邊風景如畫,是一個集山水之優美、古建筑之幽奇、生態觀光農業之悠閑的旅游去處。主要有三灘漂流、夕陽中的古廊橋、三灘古道、清末 ... 查看詳情

徐岙底古村落

徐岙古村落位于筱村鎮,是泰順縣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而且形態上古樸自然。雖然古村名“徐岙”。可村中的居民卻不姓徐,而姓吳。據記載,宋宣和年間,方臘作亂,徐震(泰順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犧牲,在扶柩返鄉的途中,經玉溪(今徐岙前面的溪流)時顯靈,天降甘露。因此地久旱而歉收,如今卻連年豐收。于是村民將這個塊地方命名為“徐岙”,以此紀念。徐岙村內街巷縱橫,路面鋪以鵝卵石,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兩旁,頗具韻味。村內可參觀:文元院、舉人府、吳氏宗祠等古建筑。如今村中已很少有人居住了,顯得寂靜而荒涼,到處都彌漫著一派頹廢的氣息。當年的繁華已經凋零,讓觀者心中惆悵不已。 查看詳情

毓文橋

毓文橋位于洲嶺鄉洲邊村水尾,地處兩山缺口處,橋邊古樹參天,造型優美的毓文橋掩映其中,宛如一幅精美的宋畫。雖算不上最古,卻可能是泰順地區最美的廊橋。此橋始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系石拱木廊橋,三層閣樓,皆飛檐翹角,屋脊中有葫蘆頂,造型豐富優美。與其他廊橋不同的是,橋身的兩邊不是用木板側封,而是代以做工精細的格子木雕,更顯精致細膩。交通從洲嶺汽車站下車后,步行5分鐘即到。 查看詳情

北澗橋

北澗橋,位于泗溪鎮下橋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被譽為“世上最美麗的廊橋”。該橋宮殿式重檐,結構精巧,造型古樸。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經6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橋長51.07米,寬5.39米,高11.22米,橋屋20間,橋柱84根,橋面地板全部由一寸厚木板兩層加固。橋的東首被當地人稱為“橋頭”。地勢較高,有石階16階;西首稱“橋尾”地勢較低有石階26步。相關傳說:北澗橋原建上游30米處,如今還存有舊橋遺址。關于原橋的毀掉,當地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400年前的一天,一名老婦手牽她的孫兒智周欲過北澗橋。其時恰有兩位仙人在橋上下棋,老婦便說:“請二位讓我孫兒智周過橋。”仙人誤以為老婦 ... 查看詳情

溪東橋

溪東橋,位于泗溪鎮,因橫跨鎮內東溪之上而得名。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此橋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重修。整個橋長41.7米,寬4.86米,高10.35米,橋屋15間,中央三間是宮殿式主樓,構架飛檐翹角。橋棟上面塑造“螯魚雙吐水”,棟下塑造“唐僧取經”及梅、蘭、竹、菊等諸多工藝,形態栩栩如生。橋頭飛挑,頗有吞云吐霧之勢。橋面檐下,三間藻井,構造工藝精致古樸,使橋身顯得更加秀麗堂皇。橋下溪水清澈,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有兩座高山,獅子縫與將軍峰。據當地人講,此橋與其周圍環境形成了“將軍逗獅”的風水模式。紅色的橋身映襯在青山碧水中,更顯輕靈秀 ... 查看詳情

文興橋

文興橋是泰順地區現存廊橋中環境較好的一座,保存完好。位于筱村鎮坑邊村,橫跨玉溪之上,系疊梁木拱廊橋,全橋長46.2米,寬5米,單孔凈跨29.6米,距水面高11.5米。 該橋始建于輕咸豐七年(1857年)民國十九年重修。文興橋的的結構非常奇特,左右不對稱的結構使得該橋在泰順眾多廊橋中倍受關注。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傳說:傳說當年建造該橋時的把墨師傅是金華人,他帶了一名當地的青年為徒。造橋時徒弟怕自己負責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幾籮鐵釘,因此該橋橋身向少鐵釘的方向傾斜。 另一個傳說則是說當年建橋的時候,請來兩位師傅,分別從兩岸同時建造。兩位師傅對于造橋的方案各執己見,互不 ... 查看詳情

仕水矴步

仕水矴步,修建于清嘉慶年間,架設于仕陽鎮溪東村一段平坦寬闊、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全長144米,共233齒,每齒分高低兩級,高的那級可供肩挑扁擔者或漲水時行走,低的那級可容兩人并肩而行。對于石料的選擇,建造者也頗費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崗巖,低的使用的是青石。這種顏色與石質的搭配,不僅美觀,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暢行無阻;在漲水時,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見。其中還有更深的含義: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交通從三魁去仕陽的車非常多,最遲到下午4點,路程半個多小時,途徑雪溪胡氏大院。 查看詳情

登云橋

登云橋,明正德年間的知縣劉桐主持修建,萬歷年間署縣通判車登云重建,故名登云橋。又因其位于縣城南門,又名鎮南橋,俗稱南門橋。登云橋橫跨泰壽溪之上,是泰順西南地區進城及縣城通往壽寧的交通要道。全橋單檐成一字形,造型古樸,歲經多次重修,仍保持著明代的建筑風格。交通出羅陽汽車站后,往右一直走即到。貼士:在羅陽詢問登云橋最好稱南門橋,當地人習慣這個叫法。溫州-羅陽:從汽車北站在站外等候藍色的公交,坐到“桂花亭”下(車費1元),大概20幾分鐘,下車后先確認一下方向(應該是車行方向的右側),然后沿著河走就是,步行約一刻鐘,三輪5元(春節期間要10元)。返回時是在同一個站點上車的,因為那公交車是環城線。 查看詳情

東洋橋

東洋橋,又名文重橋,位于筱村鎮東洋村水尾,始建于輕乾隆十年(1745年),屢建屢毀,民國10年(1921年)重建,為伸臂梁木平廊橋。橋身上沒有什么過多裝飾,卻顯得古樸典雅,仿佛一幢民居,讓人感覺異常親切。交通東洋橋在東洋村里,最好讓當地人指點下,會非常好找。 查看詳情

紅軍橋

紅軍橋,距離泰順縣城西約15公里,橫跨浙江省泰順縣與福建省壽寧縣犀溪鄉李家山村交界溪上。橋長40.7米,寬4.96米,系木拱廊橋。這是一座非常年輕的橋,建于1954年12月6日,然而此橋身上卻凝聚著一個感人的故事。相關故事:相傳從前這里只有一條短小的木板橋,每逢大水容易被沖垮。1934年葉飛等紅軍戰士經常在這一帶開展革命活動。有一次紅軍準備天黑過橋的行動卻被國民黨密探得知。他一邊向縣城里的國民黨報告,一面派人鋸掉那木板橋。到了晚上,又因山洪暴發紅軍們無法涉水過河,被包圍在了國民黨部隊中。在這個緊急時刻,李家山村的九位地下交通員,連夜趕制木筏把他們安全護送過河,從而得以脫險。解放后,葉飛同志任福建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