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天氣預報

9 ~ 27℃
多云轉小雨
南風3-4級轉<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大同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恒山

恒山,人稱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17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揚名國內外。它橫跨晉、冀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云、代二州,自古就有“塞北第一山”之稱。恒山以道教聞名。山上分布著許多道教廟觀,相傳張果老就是在恒山修行得道的。古有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北岳廟等十余處。北岳廟是山上最宏偉的一座廟觀,它建于明代,背倚恒山主峰天峰嶺。廟宇進深五間,廊前是一座恒山真跡圖,上刻恒山全景,是一座頗具價值的文物。大殿內供著一尊北岳真君塑像,刻工精細,栩栩如生。大殿前廊內,有數十座石碑,碑文記載了歷代祭山的情況, ... 查看詳情

白登山

也稱小白登山,位于大同城東5公里處。東臨采涼山,是歷史上“白登之圍”的戰場。“白登之戰”距離今天雖有兩千多年之歷史,但作為游覽古戰場來說,還有很大軍事價值,曾經吸引不少游客吊古憑今。明朝宣大總督翟鵬來游白登山,感慨萬千,賦詩名曰《白登臺懷古》:“荒臺猶有白登名,一望龍沙萬里明。尚想精兵圍漢帝,翻憐奇計出陳平。云中煙壘曾鳴鏑,塞下山村有廢城。顧我臨風懷古意,胡笳吹徹暮云橫。”明朝大同知府魏大本游覽白登山,撫今追昔,賦詩名曰《白登臺懷古》:“疊疊岡巒處處村,君王遺跡向誰論。戰場一夕圍兵解,漢壘千年故業存。流水何心悲往昔,浮云隨意變朝昏。獨余西北青山好,壁立金墉固塞垣。”1993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在此 ... 查看詳情

采涼山

位于大同市城東20公里處,古稱紇真山、紇干山、采藥山等。系陰山余脈,海拔2144.6米,為大同市近郊海拔最高的山峰。采涼山素以山峰峭拔,高寒異常,冬夏積雪而著稱。“采涼積雪”為大同八景之一,有“馬嘶踏遍銀山頂,鳥倦驚飛玉樹枝”的詠嘆。山上棲息著灰雀、石雞、隼等鳥類,并時常可以看到松鼠、野兔等小動物。山中還生長著黃芪、山茱萸等中藥材。山上物產資源豐富,有鉛、鋅等礦產資源。著名景點有紅石崖。 查看詳情

龍山

地處渾源縣西南,恒山主峰西15公里處,隔翠屏山與主峰東西相望,海拔2266.8米,比恒山主峰還高250多米。遠望峰巒起伏,狀如龍蛇,故名,亦名封龍山。龍山頂峰上有一洼地稱寺洼,原建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大云寺,有各種殿閣和僧寮上百間,始建于北魏,為北方著名的佛剎。寺東側的玉泉溝里,還有一座玉泉寺,寺旁泉水叮咚,花木扶疏,是避暑的好地方。這兩座寺院都建有下寺,大云寺下寺在荊莊村;玉泉寺下寺在李峪村。荊莊大云寺大殿尚存,為金代建筑。昔日的龍山寺廟曾是一處重要的古建筑群。龍山的松林、云杉、落葉松、榆樹、柏樹等,把龍山裝飾得四季常青,成為一片綠色的海洋。爬山小貼士:攀越南天門時,須手拽藤、足攀石,匍匐 ... 查看詳情

七峰山

地處大同市口泉峪南側,距離市區西南26公里處。面積為6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14.1米。據《大同縣志》載:“七峰,曰筆峰、太白峰、劍峰、鰲峰、白云峰、摩天峰、玉女峰。”七峰羅列,摩天最高,層巒疊嶂,氣勢壯觀。山南丈人峰巔有遼代禪房寺塔一座,為六角七級,實心磚石結構,高約20米。最上層石料雕有蓮瓣。再上為束腰,每塊石上均雕有蓮花、牡丹、童子等圖案。各角各雕勇猛威武力士。上方每面各鐫刻有一佛二菩薩浮雕一幅,再上有蓮珠束腰兩層,并雕有蓮瓣等。整個雕刻粗算簡練,富有變化,圖案花紋,刻工精巧,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下丈人峰與七峰山上七座高峰緊緊相連,遠望崇山峻嶺,群峰突兀,林木蔥蘢,景色別致。在丈 ... 查看詳情

大同火山群

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東部,是我國第四紀火山群之一,大約在6萬年前就停止了噴發,所以也是華北地區著名的死火山群。大同地區這類火山共有30多座,分布在山西省大同市、縣和陽高縣境內,具體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區:一、東區指瓜園、神泉寺一帶,有肖家窯頭、鵝毛疙瘩等6座。二、南區在桑干河與六棱山之間,包括大峪口、西窯等5座,是因玄武巖流沿斷裂噴出而成。三、西區是大同火山群中最為集中和較復雜的一區,黑山、金山、馬蹄山、閣老山等15座屬之。黑山規模最大,呈扁平穹窿狀;狼窩山范圍最廣,火山口直徑500米,西北有缺口;四、北區以大同市北的孤山為代表,包括其西南的6座小火山。孤山形似面包,海拔1182米,兀立于御河谷 ... 查看詳情

大同博物館

位于紅旗廣場,即大西街和魏都大道交叉口。 該館占地56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為1800平方米,現已成為山西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1.3萬余件,一級品132件。多數為地方出土文物。市民見面的1000余件珍貴文物中,有一半是初次展出的珍稀藏品。 館內設4個展廳分為“平城時代”“百川匯流”“名城史略”“瓷路擷珍”,突出呈現了大同作為北魏京都的絢爛畫卷。展品主要有許家窯披毛犀化石、唐代菱花形花卉紋銅鏡、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儀仗隊伍俑群、宋紹祖墓石槨、波斯銀幣、鮮卑佩飾、北魏青瓷等。 其中,展出的大同城南門外北魏建筑遺址出土的石雕方硯,是罕見的石雕藝術精品。鎏金高足銅杯等是來自波斯(今伊朗) ... 查看詳情

懸空寺

位于恒山山腳下,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始建初期,距地面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據記載,寺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該寺建筑采用鑿洞插木的方法構筑而成,背倚陡峭的絕壁,下臨深谷。全寺有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建筑特色: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筑傳統和建筑風格,突出了“奇、懸、巧”的特點。值得稱“奇”,是其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 ... 查看詳情

善化寺

位于大同市城區南部的小南街西側,又稱南寺。始建于唐開元間,后毀于戰火,到金代重修,是國內現存遼、金時期寺院布局最為完整的一座。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其中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殿,建于遼代,殿前的月臺、鐘亭、牌坊都是明代所建,殿內正中供奉五方佛,殿內壁畫繪于清康熙年間,造型優美,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大殿的左右為東西垛殿,西側普賢閣,東側文殊閣遺址。三圣殿在大雄寶殿前,殿內供奉華嚴三圣。寺內四大金剛和18羅漢都是遼代的遺物,值得一看。另有善化寺五龍壁門票20元。 查看詳情

華嚴寺

位于大同市西部,始建于遼代。它是依據佛教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修建的。明中葉后整座寺院分為上、下二寺,各開山門,自為一體。1963年又合為一寺院。上華嚴寺:分前后兩院,前院有山門、廊廡、佛堂、云水堂等,后院則是僧人居住的地方。上寺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寶殿,殿內正中是五方佛塑像,四壁滿是彩繪壁畫,內容以佛教傳說為主,技法嫻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殿門北面,有宋代朱熹手書的《易經》石刻。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北隅。殿身東向,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臺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內有五方佛和二十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為清代罕見。殿內還有一座2.5米高的木構樓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