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南園

太倉民間亦稱南園為“太師府”。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明代萬歷年間首輔-王錫爵賞梅種菊處,原占地十八畝。清初,文肅之孫畫家王時敏增拓其園,特邀當時疊山大師張南垣主持營造,畫師與匠師,兩位高手合作,使南園成為造園與繪畫融為一體的歷史名園,為清代以來吾邑園林之首,后毀于戰火。1998年開始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按原照片、原圖紙進行設計、規劃,將老城改造中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遷移南園,經六年改造,逐步恢復了“門樓”、“繡雪堂”、“香濤閣”、“大還閣”、“鶴梅仙館”、“寒碧坊”、“潭影軒”、“長廊”和橋亭等原有景點。園內以湖為中軸線布置,景點分布四周,中央點綴一玉帶橋。門樓匾上‘南園’二字為董其昌所書。南面在原太 ... 查看詳情

墨妙亭

現墨妙亭所在地為張溥故居學山園舊址,雖為重建,然飛檐凌清虛,回廊搖花影,小憩美人靠,恍然入妙境。門窗與座基,或雕得拙樸簡潔,或塑得栩栩如生,皆古意綿綿,疑為舊建。亭前,蟠槐流溢翠色,羅漢松如護亭門神。此處臨水而建,可憑欄眺望,湖水一碧,白鵝浮其上,四周湖邊,或楊柳枝依依,或迎春花燦燦,右有墨浪橋,左有扇形軒。亭前湖畔的石欄,是孔廟月亮池的舊物,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亭內,“墨妙亭”三字為本邑丹青大師朱屺瞻手筆。當地耆宿王君麓老先生還撰寫了“墨妙建新亭,點綴園林景色;文明耀古園,發揚藝術光輝”的楹聯,為已故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左筆。亭內抱柱楹聯為潘景鄭撰文,沈抱一所書,上聯為“墨痕垂婁水,長護新亭同仰之” ... 查看詳情

西蘆園

西廬又名西田,位于太倉市城廂鎮西門外六七里,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晚年歸里所筑的田園式別墅,系明代造園大師張南垣名作。主人曾與諸多畫家在此聚會,賦詩作畫,晚年自號為“西田老人”。據《西廬記》記載:“西廬者太倉王奉常遜之之別墅”,在西門外,人田錯互;豆籬映望;內有農慶堂、稻香庵、霞外閣、錦鏡湖西田諸勝。2002年重建西廬,在西廬原址上再現往日風雅園林之風貌。該園占地450畝,園內亭臺、竹廊環繞,古木青波相映;芳草鮮花蔥籠,是集休閑、生態、景觀、生產于一體的開放式生態公園,也是市民充分感受古人采窈東籬下境界的休閑勝地。交通市內可乘114路車到。 查看詳情

弇山園

弇山園,即憩園又名人民公園,舊址是南宋“海寧寺”,前身是梁“妙蓮庵”,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原為明代大政治家、文學家、大文豪王世貞的私家園林。現弇山園是根據明代筑園大師張山人的《弇山園》真跡白描圖重建。2003年進行了全面改造擴建,恢復了“弇山堂”、“嘉樹亭”、“點頭石”、“分勝亭”、“小飛虹”、“九曲橋”等20多處景點。公園面積現有的110畝,是探詢太倉古韻的重要旅游景點。園內人文古跡眾多,墨妙亭為弇山園內最值得一看的景點。另有宋代花綱石遺物“望海峰”、明洪武年開鑿的“通海泉”、元代大型“鐵釜”等眾多景點。重要景點介紹如下:弇山堂:弇山園的主建筑,為移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老城區改造時,清康熙 ... 查看詳情

張溥故居

位于太倉市城廂鎮西門街8號。 建于明代天啟、崇禎年間。可惜正門和后院均已久廢,僅存三進組合式的通轉走馬樓房屋,但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整個建筑斗拱齊全,工藝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圍廊廂房,幾似迷宮,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筑。 這里現也是市博物館所地。內設縣博物館與唐文治、俞慶棠事跡陳列室、復社紀念堂、文物陳列館、太倉名人館和“四王”紀念館等。 張溥(1602—1641年),明崇禎年間進士、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五人墓碑記》作者。交通步行:出弇山園(市內可乘公交110、115到達),向南穿過公園弄,到新華路,路北即是。 查看詳情

王錫爵故居

王錫爵是明萬歷年間首輔,其故居俗稱太師第,建于明萬歷年間,現有門樓一座,面闊五間,門廳左右分上、下二層。這種門樓式的門廳,在江浙—帶絕無僅有。屋內花園中陳列著“四王”雕像。“清六家”中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稱。他們之間有師友或親屬關系,在繪畫風尚和藝術思想上,直接或間接受董其昌影響。技法功力較深,畫風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王翚、王原祁一度出入宮禁,烜赫南北。前者,綜合宋元各家各派,締造一套體例完備的畫格;后者把元代黃公望一系,糅和實質,融化精神,亦一成就。“四王”對清代和近代山水畫有深遠影響。王錫爵(1534-1614),字元馭,號荊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會試第一 ... 查看詳情

州橋

州橋,三橋中年代最久遠的。位于城廂鎮府南街南端,橫跨致和塘,始建于元天歷二年(1329年)。該橋正中地幅石一側刻有“安福”兩字,可知原名為“安福橋”,可能橋正好對著州署衙門,百姓俗稱州橋。橋長16.2米,亦為三孔,中孔高4.23米,跨度8.05米。南北兩孔淤塞年代已很遠了,在近年整修河道時,挖出了北邊的一孔,現成為兩孔石橋。從歷史上看,水鄉太倉歷來橋梁甚多,但在一條數百米距離的河上有三座元代石拱橋,這在國內也屬罕見。目前太倉市區致和塘上最有價值的周涇橋、州橋、皋橋保存完好,它們距今已有660多年的歷史。比之周邊縣市寶之珍之的明清石橋,這三座元代石橋,更顯得古老珍貴。 查看詳情

沙溪古鎮

沙溪,位于太倉境內,古鎮全鎮占地面積41.3平方公里,是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歷史悠久,古時又稱沙頭,早在宋、元時已集市成鎮,到明清時,大批商人應運而生,臨水建筑拔地而起,成為太倉一大鎮。俗稱“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古鎮大門:沙溪鎮車站斜對面白云路南端,矗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古塑今”石牌坊,是古鎮旅游的大門。臨水建筑:鎮最有特色的數保存完好的、沿戚浦河而建的臨水民居建筑群。沙溪老戚浦兩岸的古宅民居(清、民建筑)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綿延1.5公里。古人為了通舟、取水、洗滌或乘涼觀景,臨水居民家家建有河棚間,棚下是水橋和船塢。各家河棚、水橋造型各異。明清古街:沿白云路往南,過老戚浦塘橋,可到 ... 查看詳情

樂蔭園

  樂蔭園原為宋代隱土瞿孝禎的讀書處。位于沙溪鎮,有江南著名園林之美譽,占地22.5畝,水面5畝,建筑物臨池而建。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環有假山、長廊、水榭、花廳、六角亭、通津路。大門和圍墻仿蘇州拙政園門口;北側有小花廳,西部為雕花廳,梁上雕花精致。 查看詳情

皋橋

皋橋,建于元統二年(1334年),本名興福橋。橋長15.05米,寬4.23米,高4.4米。可能單孔關系,顯得較高,故又俗稱高橋。古漢語中"皋"通"高"字,為顯其雅意,文人愛把高橋別稱為皋橋。皋橋的正中地幅一側刻有八卦圖案,拱石上還刻有花卉,早年橋身上長有枸杞等多種小樹,平添古意。從歷史上看,水鄉太倉歷來橋梁甚多,但在一條數百米距離的河上有三座元代石拱橋,這在國內也屬罕見。目前太倉市區致和塘上最有價值的周涇橋、州橋、皋橋保存完好,它們距今已有660多年的歷史。比之周邊縣市寶之珍之的明清石橋,這三座元代石橋,更顯得古老珍貴。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