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上海的石庫門里弄在許多年輕人的思想上依舊是破舊、擁擠、惡劣居住條件的集中表現。可幸的是即使這樣,還是有一批懷舊里弄建筑文化情結的文學大師讓眾多的我們發現了隱藏在其背后的美。

“石箍門”與“石庫門”

    滬語中把用一種東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東西講作“箍”,如箍桶,于是這種用石條“箍”門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門”后又訛作“石庫門”。一般認為,這種建筑的正大門以條石作門框,門扇為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幅,與中國的傳統民宅相比,趨向保守。上海的石庫門住宅興起于19世紀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為首的太平軍發動東進,攻克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寧波等蘇南浙北城市,迫使數以萬計的蘇南、浙北難民進入上海租界避難。租界為接納難民,動員商人投資住宅建設為了充分利用土地,這些住宅大都被建為排聯式的石庫門里弄住宅。為了迎合中國傳統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庫門除部分設計摹仿西洋排聯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進門后為一天井,天井后面為客廳(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為灶間和后門。天井和客堂的兩側分別為左右廂房,二樓的布局基本與底層相近,唯灶間的上面為“亭子間”,再上面是曬臺。其代表建筑有河南中路東側,寧波路、北京路之間占地1.33公頃的興仁里,還有中山南路新碼頭街的敦仁里、 棉陽里、吉祥里等。 本世紀初以后,隨著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結構變化,居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明顯變化,石庫門住宅的結構和樣式發生變化,有適宜小型家庭居住的“單進”(即無廂房)、“兩進”(一客堂一廂房)。其規模較大, 弄堂寬約為4米、樓層主要為2~3層;在樓梯平臺處設亭子間,立面采用陽臺;20年代后, 一般都安裝了衛生設備。 其代表建筑有南京西路上的靜安別墅、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等。 3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住房緊張,部分住戶又將多余的房間出租給他人,所以大多數石庫門改變了設計的初衷,成為多戶同住一門的住宅。

滄桑空間閑話里弄

  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石庫門住宅構成了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交錯的里弄社區。在這個社區內,居民在享受個人空間的同時,也更容易培養出更融洽更親密的鄰里關系。于是這家今天燒什么菜,那家明天有啥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隨著居住密度的不斷增強,居民便逐漸把本屬家庭內的活動移師到了弄內的公共空間進行,更加固了原有的鄰里親密度。而在此之間,摩擦也越來越多,無論是青年之間,還是青年與老年之間,而這些摩擦爭吵為的卻只是“你多用了我的煤氣”,“你侵入了我的地盤”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去留之間道珍惜

  石庫門里弄在最多的時候有9000多處,曾占上海市區全部住宅面積的六成以上。單純從建筑的角度出發,石庫門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走過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有些石庫門的空間結構也已不適合現代人的居住觀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90年代初期,上海開始了大型的重建和開發。不少石庫門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樓,一片又一片充滿懷舊風情的老房子漸漸消失,人們才意識到要去保留這些上海獨有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