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氣預報

15 ~ 28℃
小雨轉陰
東風<3級轉3-4級
查看天氣詳情

歷史變遷

    天安門是中國的象征,是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時為三層樓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今天的樣式,更名為天安門。

明成祖朱棣從1417年永樂十五年營建北京,十八年宮殿建成,天安門廣場即在此時修建。天安門廣場原為T形廣場,由大明門(后先后改名大清門,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以及千步廊合圍而成。 民國時期拆去了千步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國初期于1954年擴建了天安門廣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筑,遂成今天規模,并在廣場中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在廣場南原中華門的位置建毛主席紀念堂。
  1999年10月1日,舉行國慶五十周年大典。在大典之前,天安門廣場的地磚全部更換,換下來的舊地磚成為收藏家所熱捧,一塊地磚炒到了數千元人民幣。

重要事件
1919年,“五四運動”。   
1925年,“五卅運動”。   
1935年,“一二九運動”。   
1948年,“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國慶閱兵
  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周年,每年都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前后共舉行了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實行“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第一次列出閱兵條款。隨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他原因,中國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直到1981年,根據鄧小平的指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并于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了恢復閱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國慶閱兵。到2008年,一共舉行過13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5次大閱兵。